在陽關,最讓我感懷的是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在前往玉門關途中,望著窗外茫茫戈壁和在秋風中搖曳的紅柳,一股悲壯蒼涼之感襲上心頭,此刻,我想到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闭绿紫壬鷮ν踔疁o的《涼州詞》極為推崇。詩中孤城指的就是玉門關。試想,玉門關是一處連春風都吹不到的地方,可詩人著意描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卻悲而不怨,也無頹喪消沉的情調,甚至有一種壯闊的情懷。王昌齡的《從軍行》寫得更為豪邁:“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盛唐詩人的豁達可見一斑。
其實,玉門關帶給我們回味的遠不止一兩首詩文,歷代的騷人墨客,不管是否到過兩關,詩詞里都會有諸如羌笛、胡馬、胡煙、胡霜、烽燧、鐵騎、瀚海等意象。
玉門關距離陽關直線距離大約50公里,兩關一南一北,成犄角之勢。帶我前往玉門關的向導一邊駕車,一邊建議我繞道玉門關去雅丹魔鬼城。在他看來,玉門關和陽關差不多,只剩一座土城堡孤獨地矗立,都是早已衰敗的荒灘,沒啥好看的。而雅丹魔鬼城則是大自然的奇觀,宛如一座中世紀的古城,在這座特殊的“城堡”中,有城墻、有教堂、有街道、有廣場,堪稱鬼斧神工。不過,我沒有為之動心,我知道,再奇幻的魔鬼城也不能和兩關相比。 玉門關自漢帝國設置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又稱小方盤城,為絲綢之路北道的咽喉要隘??梢韵胂?,當時玉門關如陽關一樣,使者往來不斷,商旅絡繹不絕,駝鈴悠悠綿長,一派繁榮景象。
和陽關稍有不同的是,玉門關和西域的玉石資源息息相關,這也是玉門關得名的緣由。包括和田美玉在內的大量西域玉料主要通過此關運往中原,所以玉門關也被稱作玉關、玉塞、玉門道等。西域的玉石是華夏統治者4000多年來的一種戰略資源。西玉東輸自周穆王起,直到清末,數千年之久綿延不斷。絲綢之路貫通后,西域大量的玉石通過玉門關運往中原,中原王朝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資通過絲綢之路,經兩關輸往中亞和歐洲。玄奘當年為探尋佛教本源,偷越玉門關,走向西域大漠流沙。隨著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在距離玉門關不遠的地方,敦煌莫高窟誕生了,數之不盡的壁畫、雕塑、經卷,讓莫高窟成為古今中外藝術家、佛教高僧追逐探尋的圣地。
對于漢玉門關的關址,唐宋時期的一些古籍認為位于敦煌市南湖鄉壽昌故城址西北118里處,而《沙洲圖經》則認為在壽昌故城址北180里,也有人認為玉門關在敦煌之東。1907年,斯坦因在玉關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掘到許多漢簡,以“玉門都尉”等漢簡的內容為憑,判定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
關于玉門關確切之方位,許多考證文章看法不一,但玉門關位置在敦煌西北已成為共識,敦煌漢長城沿線烽燧遺址所出的大量簡牘也證明了這一點。可能在不同歷史時期,因所承載的功能有所變化,玉門關也是不斷地廢棄再設置。著名學者葉舒憲教授在“第二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中途經玉門關時,就寫過一篇《游動的玉門關》。
大約2小時后,我們到達俗稱小方盤城的漢玉門關。玉門關是一座呈方形的古城堡,全部由黃土夯筑。西、北各開一門,西為長方形,北為三角形,面積約600平方米。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一米的馬道,城南邊是鹽堿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繼續向北是漢長城。敦煌境內的漢長城,就數玉門關西北方向的一段保存最好,這段長城高度在3米以上,基寬三米,頂寬一米多,全是由土、沙、礫石夾雜蘆葦夯筑。漢長城的北側是疏勒河古道,蜿蜒逶迤的長城呈東西走向,每隔幾里筑有一烽火臺。東西長城的南側,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向南直達陽關,玉門關北坡東西走向的車道則直通西域。
在玉門關東面大約11公里處有一座古城堡——河倉城,其名字意為河谷中隱藏的倉庫,又名大方盤城。河倉城黃土版筑,坐北朝南,呈長方形,看上去比玉門關要大許多。整個城堡的北壁相對完整,南北壁所留三角小孔據說是倉庫的通氣孔。河倉城東西北三面被草地和沼澤包圍,南面為高出沼澤的戈壁所掩護,位置險要,隱蔽安全,距離兩關遠近適宣,這不由得讓人為古人的匠心慧眼所嘆服。20世紀在此發掘的漢簡與西晉石碣證明,從西漢到魏晉,河倉城一直作為玉門關邊防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是保留至今的非常罕見的中國古代西北邊防糧倉儲備重地。玉門關與河倉城生息相關,綿綿情長,它們互為臂肋,在歷史上發揮過巨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6月份,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們離開時,夕陽即將墜落,天際映出淡淡晚霞,暮色中的大漠戈壁仿佛一片瀚海,遼闊雄壯,偉岸無比,此景象真乃天地間之大美!
(
(文章來源:絲路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