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跟一朋友吃飯,講到過年回家的問題。他聳聳肩說:已經聯系好了我一個朋友,今年跟她假扮情侶。
……我說你至于么,他說至于,真的至于,你是沒被催過婚,太可怕了。
我仗著自己95年嘛,覺得“催婚”還暫且落不到我頭上——我錯了,其實現在的長輩們從女孩子大學畢業就開始催婚了。
最常見的是回家跟你長篇大論,“都多少歲了,還不想著好好找個對象”,試圖折斷你的心理防線,“什么愛情啊,考慮結婚才要緊”,等你回去上班上學后,時不時微信電話旁敲側擊來一通“我這邊有個xxx男孩子你要認識嗎”,你如果說“不”,那邊一定是:好歹也要見一見嘛?怎么這么不懂事。
過年更是狂轟濫炸,七大姑八大姨輪番真情演講:你呀,你呀,到底什么時候找對象?找到對象的也別想輕松,親戚們一定追問:做什么的?哪里人?工作穩定嗎?什么時候結婚?
……說實話我以前不太懂,為什么親戚們永遠對“催婚”津津樂道,永遠這么喜歡把小年輕們急急忙忙地趕進婚姻,婚姻分明是這樣不確定、這樣充滿了不可知風險的事情,在寸土寸金的年代更是,獨自一人能活得筆挺和體面都已然很難了,要找另外一個人共度余生,只能慎重、慎重、再慎重不是嗎?
怎么催得愈發草率,怎么想的?
直到后來我看了我朋友的朋友圈。他說他有一同學名校畢業進了500強,工資很高,年終獎更高,過年回家喜滋滋盼著親戚們問自己工資和年終獎呢,但親戚們對他的工作一個字都不問,只問他“為什么還單身”。
他還有個同學在世界頂尖名校讀研,但過年回家的時候親戚們壓根不問她學業,只揪著問她,“找到對象了沒有?年紀大了可不好找的”。
——所以“催婚”,某種意義上來講還是暗暗在攀比。其他地方我的孩子比不過你,結婚速度總比得過吧?
雖然…我們不覺得“早一點結婚”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但當一個人沒有其他事情可以炫耀的時候,他只能拿這個出來顯擺了。
把兩撥世界觀完全不同的人按在一桌酒席里探討人生,是非常滑稽的。
但過年確實就是這樣。對我們小年輕來說,就是一邊三口兩口夾著飯菜,一邊聽親戚嘴中的家長里短,和他們源源不絕溜出來的人生理念:“早點結婚、早點生孩!沒對象?相親啊!”
所以呢,在這樣的時候,被長輩們催婚怎么辦?昂起頭顱,大義凜然,在一桌風卷殘云后只剩兩三的菜肴們面前大聲疾呼,“阿姨我要的不是將就,是愛情”嗎?
當然不是了。
你只需要點頭附和他們,虛晃著應一句:“阿姨您說得沒錯,是是是,對對對。”——喂飽她們指點江山的表皮下,熱火朝天的攀比心。
等她們滿意了,自然緘口。這頓飯后,你繼續該干嘛干嘛,海闊天空。
根本不用為她們給你的人生規劃懊惱,完完全全是不同的兩代人,他們清粥小飯,隨遇而安,我們卻垂涎饕餮,渴望只身闖出更廣袤的境地,真的,別奢求相互理解了。
認個乖,對著她們的“找個人相親吧,阿姨為你好”,說“我會的,我會的”,說完想怎么活,繼續怎么活便是了,哪天開心了從酒吧牽一個好看的壞男孩回自己家,需要向誰報備呢,不需要。
我最近發現人一旦上了年齡,簡直是固執得可怕,比如我已經跟我爸媽科普了一萬遍iphone真的很好用,他們還是覺得買2000元以上的手機……就是吃多了沒事做。
很可笑吧,但長輩們已經深深地陷在了自己的邏輯里,我們也是,我們的人生,也被深深地嵌在自己的邏輯里前進。我們無法因為“長輩覺得這樣比較好哦”,就立馬依聲而去,他們指哪兒,我們走哪兒——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啊,誰能比我們自己更了解它呢?
我家里人一直希望我做個安穩女孩,他們不太喜歡“作家”這樣的職業。他們對我的本來規劃是:自己能拿到每月幾千工資,老公稍高一點,趁年輕一點生個孩子,平安,健康,無大風大浪,足矣。
我沒在語言上反對過什么,我只是不停寫,不停寫,寫出了成績才告訴他們:我想要當全職作家。
是真的知道了我能用寫作養活自己后,他們才答應。
我一朋友也是,一開始要做內容創業,爸媽死活不答應,說你個女孩子,名校畢業去大公司多好,不也年薪三五十萬?后來她用自己的第一桶金投資,租下廣州一間高層公寓,帶出來了自己的團隊,現在連月薪都不止三五十萬了,爸媽這才大大方方地對所有親戚講,我女兒創業的。潛臺詞:她掙很多。
所以長輩們的嘮叨,說白了,還是對你不信任,或者說,不放心。毛頭孩子懂什么,怎么能過得好自己的人生?一天浪里浪氣,想些不切實際的,什么事業,什么愛情,比得上五險一金?比得上一個老實巴交的結婚對象?
我們要做的不是跟他們爭論世界觀,是一邊沉默,一邊坦坦蕩蕩地把自己的路走出來,走出來,走得無畏、漂亮、光明正大,等這些曾不被看起的奮斗們,轟轟烈烈結了果實,他們自然也會承認了:
你已經長大了,你知道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它真的不需要別人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