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再是城市孩子的“專利”:農村“小胖墩”為啥越來越多?
肥胖不再是城市孩子的“專利”,我國農村地區青少年兒童的肥胖比例正在快速提高。農村“小胖墩”緣何越來越多?半月談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
暑假到了,可永寶并不開心,因為他又要被爸媽送到省城參加夏令營了。這是永寶第二次參加夏令營,一個針對胖小孩兒的減肥夏令營。 跟奶奶留守在河南農村的永寶今年8歲,體重92斤。他的體重曾讓奶奶引以為傲。“我家孫子胃口好,吃得多,煮包方便面,還要打上3個雞蛋才能吃飽。”在永寶5歲時,奶奶曾自豪地向鄰居炫耀他的大飯量。而現在,提到孫子的體重,她再也沒有了過去的自豪,臉上滿是愁容…… 在四川成都的一個村莊,鄰居們都記不得胖妹的大名是什么了。胖妹這個名字已被叫了十幾年,今年她18歲,體重超過200斤。 “都怪我!”提到胖妹,母親小琴滿是自責,“別人家同歲的女孩都開始談對象了,她一個追求的男孩都沒有。” 胖妹7歲時,體重就已經遠遠超過同齡人。“我愛打麻將,有時候顧不上做飯,就從牌桌上直接拿錢給她,讓她去小賣部買東西吃。后來習慣了,一到飯點,她就主動上牌桌抓錢,到小賣部買著吃。”小琴說,時間久了,胖妹變得越來越胖。 為了讓女兒把體重降下來,小琴給她報過減肥班,甚至帶她去看過醫生,但都沒有什么效果。現在胖妹已經對零食嚴重上癮,根本控制不住。 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山東省近2.8萬名年齡在7歲至18歲、生活在農村地區的青少年兒童的數據,結果顯示,近30年間,調查對象中超重男孩的比例從0.7%增至16.4%,超重女孩則從1.5%增長到近14%。此外,12歲以上年齡段的青少年肥胖問題更為嚴重。 鄭州一項針對1817名3至7歲農村兒童的調查顯示,根據兒童肥胖標準,2015年共篩檢出肥胖兒童105名,肥胖率為5.78%。 成都市疾控中心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成都農村地區兒童肥胖率不斷上升,其中,在部分年齡段甚至超過了城市兒童肥胖率。2015年,在8歲兒童年齡段,城市女生肥胖率為8%,而農村女生肥胖率則為9.7%。 近年來,我國城市兒童超重、肥胖發生率上升引人關注,如今在農村地區這一問題也開始顯現,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清淡飲食開始向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方向轉變。“在農村,一些人覺得多吃油、多吃肉對身體好,有營養。”國家二級營養師、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公益部部長劉璐說,“此外,西式飲食的普及,尤其是熱量高的糕點和含糖飲料,也是誘發農村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記者調查發現,甜飲料、糕點在農村家庭確實很常見,成了孩子的主要零食。 與此同時,在不少農村小賣部,奧利奧變成了奧和奧,營養快線變成了營養干線。一些專家表示,用料低劣、著色劑濫用、添加劑超標的假冒偽劣食品,是造成農村兒童肥胖的又一重要原因。 許多農村家長覺得方便面、糕點、飲料等是好東西,經常給孩子買,甚至互相之間還有攀比心理,而不知道自家的雞蛋、胡蘿卜等更有營養,對孩子成長更有好處。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小學生不知道什么食物含蛋白質豐富。因為不喜歡吃雞蛋,許多學生把學校免費提供的雞蛋偷偷藏在課桌里,用攢下來的零用錢去小攤點買零食。 “兒童處于發育過程中,認知能力有待提高,其飲食行為主要受父母影響,但農村家長的營養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劉璐說。 “不少農村老人認為把孩子養得胖乎乎的是件好事。” 成都市疾控中心環境與學校衛生科主任醫師劉艷說,現在農村多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幾次家,把孩子完全交給老人,孩子飲食習慣出現問題也不能及時發現。 河南省腫瘤醫院莊醫生說,兒童肥胖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和改善,嚴重的會得糖尿病、代謝紊亂等疾病,“一些農村家長認為肥胖僅僅是‘多吃一點飯,多費一尺布’,完全不知道胖是疾病的前期癥狀。” 河南省平輿縣一名學生家長說,以前農村孩子上樹下河、能蹦能跳,現在卻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有時候連吃飯都要送到跟前。生活習慣的變化讓農村孩子也變成了屏幕前的“宅男”“宅女”。缺少運動,也造成農村“小胖墩”越來越多。 因為肥胖,胖妹小學就輟學了。“她心里自卑得很,腦子也比同齡人差,不愿意跟人交流。”小琴以前以為胖就是不好看,沒想到竟會有這么嚴重的后果。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張穎告訴記者,農村留守兒童多,肥胖帶來的不僅是身體危害,還容易誘發心理問題,“因為肥胖,遭同學嘲笑,會讓孩子感到自卑、憤怒,這些心理情緒得不到疏解,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礙。” 由于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空心化”等多重因素,農村兒童肥胖干預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亟待各方形成合力,多措并舉。 諸多環節中,最關鍵的是家長。家長的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農村父母只有加強自身素養,學習健康飲食相關知識,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生存的能力。 由于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就成為培養孩子健康觀念的關鍵場所。劉璐建議,逐步為農村學校配備營養師,負責制定學校食堂營養食譜,指導供餐人員選購、制作食物,同時在學校開展飲食行為教育,讓孩子懂得各種食品有什么營養,有哪些危害,從而自覺地科學飲食,逐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與此同時,業內專家建議建立國家營養日或營養周,加大公益廣告投入,發布適宜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等。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多的現狀,張穎建議,在家庭監管缺失的情況下,政府可通過購買服務,讓相關社會組織走進農村,幫助農村孩子健康成長。 在四川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村,中國扶貧基金會和成都“大愛武術”社會組織一直致力于加強農村孩子體質訓練,弘揚傳統武術,幫助農村孩子強身健體。 雙腳張開、與肩膀同寬,緩緩深蹲、身體穩健——在村活動室里,11歲的小軍正在練習扎馬步,動作一氣呵成。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樣,每天下午放學后,小軍就來鍛煉一個小時。他告訴記者,從前一放學就坐在家里看電視,一動不動,一不小心就成了小胖子。現在每天鍛煉,又瘦又精神,體質好了很多,而且與小伙伴們在一起感覺更熱鬧了,心情更好了。 “我們希望這些孩子能從傳統武術中汲取力量,提高他們的耐力、韌性和抗壓能力,同時釋放消極情緒。”“大愛武術”蘆山縣項目負責人任浩說。 國家衛計委相關人士提醒,在看到農村兒童超重、肥胖問題的同時,也要看到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兒童存在營養不良的狀況。營養過剩和營養缺乏,都是營養不均衡的體現,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慢性疾病,從農村兒童健康的角度來看,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