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災難”是人們在提及日本人口狀況時最常使用的詞語之一:社會日益老齡化,有大量的無性夫妻,新生兒越來越少,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人們推遲生育——但是情況真的像媒體報道的那樣糟糕嗎?
26日,日本內閣公布了去年10月1日起進行的2015年國勢調查結果(國勢調查每5年進行一次)。本次調查顯示,日本總人口數為1億2711萬人,比2010年調查時減少94.7萬人。這是1920年日本開始國勢調查以來,首次出現人口總數下降,減少率為0.7%。
據日本《產經新聞》2月27日報道,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老齡化導致的死亡數大幅增加,人口自然衰減趨勢不斷加劇。根據聯合國2015年的統計,日本的總人口數在全球仍然排名第10位。
共同社 2月26日報道稱,日本總務省分析認為:“每年死亡人數高于出生人數的自然減少約20萬人。但是,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有所增加,所以人口自然減少數量遠高于此。”
報道稱,人口減少的39個道府縣中有33個道府縣的降幅擴大。降幅最大的是秋田縣,達5.8%;其次為福島、青森、高知。另一方面,東京圈(埼玉、千葉、東京、神奈川)人口增加約51萬,總人口達到3613萬人左右,東京單極格局依然持續。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日本人口數量排名世界第10位。在這10個“人口大國”中,僅有日本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人口數量出現減少。
而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預測,到2060年,日本人口數量將減少至約8674萬,其中,近40%人口屆時將年滿65歲。
研究所一名官員說:“隨著生活方式逐漸多樣化,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選擇不再結婚生子。加上前往日本移民者數量極少,這一人口減少的趨勢恐怕難以很快改變。”
雖然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措施,但收效并不明顯,難以扭轉日本出生人口不斷下降、老年人口不斷增加的趨勢。
《產經新聞》27日刊發題為《“日本消亡”的危機感》的文章稱:
日本已經進入人口減少社會模式。這可以稱得上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伴隨著少子化的加劇,育齡婦女人數迅速減少。即便現在每對夫婦平均生育子女的數量有所改觀,但仍然無法阻擋整體出生數量的下滑。
如果照目前的趨勢下去,200年之后日本的人口數量將減至1400萬人,300年后將少于450萬。可以說日本正在悄無聲息地消亡。
為了應對人口減少,安倍政府去年9月底提出“建設一億總活躍社會”的施政目標,以阻止少子老齡化,使日本人口50年后仍維持在1億水平。
日本政府希望,日本每對夫婦平均生育子女數量能由目前的1.42提高到1.8。為了提高生育率,日本政府推出多項新法,保護孕婦、兒童等弱勢群體權益。安倍內閣還設立了“一億總活躍社會擔當大臣”,由官房副長官加藤勝信出任,負責各種跨省廳政策的統籌工作。
然而,目前來看,日本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仍難以扭轉。
日本出生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高學歷化、未婚多、晚婚多、企業勞務派遣制度導致就業狀態變化、加班補貼削減等導致低工資等。
一些專家認為,一旦生育率降低,形成低生育文化,即使再采取措施鼓勵生育,效果也極為有限。
此外,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隨著社會觀念轉變,日本年輕人不再追求成家立室,更注重職業、獨立和個人生活,日媒將之形容為“無性癥候群”。
人口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最嚴酷的問題就是勞動力不足。
據官方統計,2010年,日本每3名勞動力供養1名老人,到2055年,每1名勞動力就要供養1名老人。截至2013年10月1日,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日本總人口比例首次超過四分之一。隨著日本戰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年齡將超過65歲,日本老齡化程度還會躍上一個新臺階。
而勞動力不足,不僅影響經濟,更直接影響著國防和防災。
眾多老人在災害面前束手無策,而自衛隊、警察和消防員等特種職業又無法確保人力來源。在東日本大地震那樣的大災害面前,人力是救援的根本。
另外,由于人口減少,遠離國境的離島無疑會產生越來越多的閑置土地。無暇顧及的領土范圍越廣,國家安全的根基就越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