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保以解后顧之憂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大約46%的失地農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他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城市居民那樣的社會保障,處于社會保障的真空地帶,由此引發諸多社會矛盾
1。將所有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納入基本養老保障范圍,也就是說,符合這一條件的280萬被征地農民全部老有所養。為失地農民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對失地農民進行保護的根本解決方案,這也是土地征用補償機制的核心所在。”
2,
義烏市從土地增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為每位失地農民出資2萬元,進入個人社會保險賬戶,當該農民達到55歲或60歲時,每月可領取180至220元的生活補助,這被稱為“土地換社保”。銅陵市鼓勵失地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3,全國經濟百強縣之首的江蘇省昆山市實施了“征地年薪制”,即征1畝地每年給予農民補貼800至1000元錢。這一制度與“土地換社保”結合起來,較好地解決了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4,
啟動區首批近百位失地農民中有50人參加電工培訓,通過20多天的學習,成績合格的學員將接受安徽新科職業技術學校頒發的上崗證.積極為他們無償提供就業培訓機會。經廣泛征求失地農民的意見,該鎮開辦了電動縫紉、電焊、電腦操作等技能培訓班,供他們選擇;培訓結束后,經區勞動部門考核,合格的頒發合格證書。拿到合格證書的,由鎮勞動服務站負責向用工單位推薦.
包河區還專門設置了城鄉統籌就業資金100萬元,用于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并為被征地農民發放《轉移就業優惠證》。每個被征地農民憑證可以享受一次免費職業介紹、一次用工補助和一次免費職業培訓。
5, 搞好土地補償金經營運作。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探索經營土地補償金的路子,把土地補償金留在村集體作為開發建設資金,通過村民入股、合作開發等形式建設標準車間向外出租的方式,讓“死”錢變“活”,“小”錢變“大”,實現了土地補償金的多次增值,讓失地農民獲得了長期穩定的收益.
重慶市南岸區大力構建針對失地農民的公共財政體系:一是努力解決困難群眾子女教育問題,建立1000萬元的教育基金;
二是設立1000萬元的特別救助基金,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是設立1000萬元的紅十字醫療基金;
四是實施“24小時就業制”。南岸區的這一作法構建起了城市化利益分享機制,成功化解了失地農民的怨.
肥西創建失地農民安置新模式
桃花鎮社區發展型的失地農民安置模式,關鍵是“社區集中安置,留地綜合開發”。具體的運行方式是“三集中、四統一”。 1, 集中管理全鎮土地,統一進行拆遷補償。該鎮成立了專門機構,統一負責全鎮范圍的征地、拆遷、補償工作。
2,集中安置農民住宅,統一進行綜合開發。在失地農民安置中,桃花鎮以集中補貼的形式興建失地農民安置房,再以低于建設成本的價格出售給拆遷農民居住。同時還預留一定數量的地用作招商引資,興辦工業,發展園區經濟,壯大鎮域經濟,為失地農民創造就業機會。據介紹,桃花鎮綜合開發建設創造的就業崗位有5000多個。
3,集中使用土地補償安置費,統一安排農民生產生活。到今年6月止,該鎮已經給失地農民發放了3000多萬元的土地補償費和勞動力安置費。并讓年滿55周歲的男性和年滿50周歲的女性的失地農民現在每人每月能領取100元的生活費,還設立了大病統籌基金、勞動技能培訓基金、貧困救助基金等等,建立起了社區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失地農民就業安置的模式大體可分為四大類:
第一大類是對失地農民進行招工安置。這種模式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可以行得通,并且效果也好,但是市場經濟體制不很適應;
第二大類是定期定額地發放基本生活費,這基本上忽視了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也不能真正提高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大類是一次性貨幣補償,失地農民用完了錢又會回來找政府,麻煩也很大;
第四大類是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這類為失地農民解除了養老的后顧之憂,是較為可行的模式,但是它也只能使失地農民就業安置穩定下來,而不能使失地農民富起來。而肥西縣桃花鎮失地農民的社區發展型安置模式的是一種新模式,它通過集中安置,綜合開發建設,既能使失地農民安定下來,又能使失地農民富起來。”安徽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孫自鐸教授說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