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酒都”,國內至少有三地的居民會以為是稱呼自己故鄉。一直以“酒都”自居的宜賓,目前面臨的是申報、競爭“中國酒都”稱號。
歷史>>
“三國鼎立”對峙已久
如果要追溯“酒都”之爭的由來,不得不提到1979年舉辦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正是在這次會上,第一次將白酒劃分為醬香型、清香型、濃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5種類型。
這次劃分后,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逐步確立了醬香型類狀元——貴州仁懷茅臺酒,清香型類領頭羊——山西汾陽汾酒和濃香型類“大王”——四川宜賓五糧液三大名酒之都的地位。這三種白酒香型,開始并稱為中國白酒的三大主體香型。
據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前,以山西汾酒和北京二鍋頭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雄踞白酒市場的老大地位,其市場占有率最高時占當時全國白酒的75%以上,可謂盛極一時。80年代以后,清香型白酒發展趨緩,隨著濃香型白酒的代表“五糧液”的飛速發展,開始不斷蠶食清香型白酒的市場份額,短短10年時間,濃香型白酒擁有了一統天下的霸氣。
正是在近30年彼消我長的博弈中,一場爭奪“酒都”稱謂的大戰無形間拉開了序幕。
縱觀三“都”的歷史,可以說都是赫赫有名,均有著源遠流長的酒歷史文化。宜賓的釀酒業起于西周(公元前841),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盛于明清,尤以舉世公認的“中國酒業大王”五糧液為榮。仁懷人自漢代就釀造出令漢武帝稱“甘美之”進而成長為國酒茅臺的傳世佳釀,而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仁懷茅臺渡口三渡赤水,從此走向勝利的歷史事實,也讓這里有“人生從此勝利的地方”之說。而公元564年北齊武成帝隆重推薦汾州美酒“汾青”,此事被載入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齊書》十一卷,是迄今發現的關于杏花村美酒的早期最重要的文字記載,另外唐代大詩人杜牧膾炙人口的《清明》詩句更為杏花村傳承于世提供了載體。
現狀>>
汾陽:先下手為強
客觀的說,最早意識到“酒都”這個品牌所包含巨大無形財富的,應該算是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杏花村集團)。
借助唐代大詩人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句,杏花村集團為企業打造出優越的品牌效應。在現代商標保護方面,山西人更是以其特有的精明,最早將“酒都”商標攬入懷中。
在一份國家權威網站上記者查閱到,“酒都”這個商標,是由杏花村集團作為申請人最早于2003年4月1日提出的,當時一口氣注冊了44個類別“酒都”文字的整體商標,并最終于2005年1月7日獲得了公告注冊。
“在杏花村集團申請注冊的44類商標中,沒有包含第33類酒精類飲料這一類別的商標”,宜賓市科學技術局局長高一川在2008年9月4日上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曾兩次提到類似的觀點。高一川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宜賓市知識產權局局長。
高一川解釋說,依據商標法相關規定,“酒都”這個有特定含義的詞語是不能被注冊為酒精類飲料這一類別商標的。一位業內人士據此認為,這也正是“酒都”遲遲未有定論,究竟花落誰家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也為別號之爭埋下了伏筆。
然而,記者注意到,與杏花村同處一地的原山西省杏花村供銷社國營酒廠,已經將“擦邊球”打得淋漓盡致,這個企業改制后的名稱叫:“山西省杏花村酒都酒業有限公司”,其主打的品牌是42度和50度“金酒都”酒。
值得一提的是,杏花村集團擁有一個“酒都賓館”,它的全稱是“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公司酒都賓館”,成立于1990年1月8日。
宜賓:虛擬世界的勝利
對“酒都飯店”一詞,相信大多數宜賓人都不會陌生,它是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同志于1994年12月9日回宜賓時,親自為當時的“酒鄉賓館”題寫的新店名。這一事件被普遍認為是宜賓從“酒鄉”向“酒都”嬗變的分水嶺。
宜賓市一位曾從事商標注冊工作的公務員向記者表示,在他的記憶中,“酒鄉”這一別稱的由來,可以追溯的歷史準確來說并不久遠。80年代中期,宜賓大辦“酒廠”的情景至今他還是歷歷在目:“那時,宜賓有八、九百家酒廠,釀酒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雖然后來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迫使這些林林總總的酒廠重新洗牌,但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酒鄉’的稱謂可以說是名副其實。”
從“鄉”到“都”,宜賓沒有走太長的道路。公認的是,大多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別號的改變,與省內另一著名白酒品牌——瀘州老窖所在地瀘州叫響“酒城”別稱有直接關系。“瀘州已經開始叫‘酒城’,如果我們還繼續沿用‘酒鄉’之名的話,那也就太‘掉價’了”,一位長期從事白酒釀造的張師傅談到對此事的看法時這樣表述到。對此,在記者幾天的采訪過程中,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此問題的看法驚人的一致。
可以說,“酒都”一詞早已深入宜賓普通市民的心中。隨意走在宜賓的大街小巷,有著“酒都”字樣的店招隨處可見。不過,在這場“都城”之爭中,宜賓的步伐慢了一步,但同樣有所“斬獲”,宜賓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天榮介紹說:“我們做這項工作開始是在2003年5月份,那時“酒都”的文字商標已經被杏花村集團搶先注冊,所注冊商標幾乎涵蓋我市所有要覆蓋的商標類別,所以前期我們主要是對‘酒都’兩字設計了個標志牌進行專業外觀設計及申請專利,2004年10月份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專利權。”
另外,宜賓在互聯網的注冊工作走在了另外兩個城市的前面,諸如“中國酒都”、“名酒之都”的17項電子域名都已順利完成。按照張天榮的話來講:“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我們在虛擬世界里占了優勢。”
2008年9月8日,記者來到宜賓市商務局,據掛靠在該局的宜賓市酒類產業促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鳳安透露,圍繞宜賓市向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申報“中國酒都”稱號,除知識產權局在電子域名方面的努力,目前還正由酒類行業管理部門申請“酒都宜賓”商標,另外宜賓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也在申報“酒都酒圣節”的服務商標。
仁懷:國酒情結
如果說前兩家競爭對手更多是從商業運籌方面來考慮如何打造“酒都”一名,那“國酒”茅臺所在地貴州仁懷對此似乎早已胸有成竹,更多的是以一種志在必得的心態來應對這場鏖戰。
打開仁懷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最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首頁左上方一個圓形標志,里面很清楚的寫有“中國酒都·貴州仁懷”的字樣。據了解,“中國酒都”這一稱號,是于2004年7月18日由中國食品文化研究會認定通過的。這也是仁懷市大力宣傳的一項“攻堅成果”。
不可否認的是,仁懷市憑借“國酒茅臺”這一稱號,在政治上得分頗多。其與政治首都北京的良好關系也是其他兩個城市無法比擬的。這座城市對酒文化的重視程度,從一件小事可窺一斑:今年初,為全面支持、保護茅臺的大發展以及“茅臺文化”和“國酒文化”,仁懷市政府的一號、二號文件都是圍繞保護茅臺的。
正是因為把“茅臺”這塊品牌視為其支柱產業,2008年8月,仁懷市委書記房國興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曾以“仁懷責任”來表示對保護“中國酒都”這塊招牌的決心:“用實力和事實奠定‘中國酒都’的產業基礎和文化底蘊。”
和杏花村集團相似之處在于,仁懷市也有酒類品牌商標與“酒都”品牌“擦肩而過”。
觀點>>
爭搶名不正言不順
“其實就‘酒都’這個品牌而言,由于沒有約定俗成的城市,無論是宜賓、仁懷還是汾陽都處在打造的過程中。”宜賓市科學技術局一位專家這樣談到:“如果單一從這三個城市本地的市民來講,都會認為“酒都”是指自己所在城市。一旦將這個名稱放到更大的范圍來看,估計能得到其他城市公認的可能性很小。準確來說,大家現在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搶‘酒都’,意義原本就不大。”
宜賓縣一中羅老師對此有著自己的看法:“單就‘酒都’這個名稱而言,沒有50到100年的歷史沉淀,是很難獲得其他城市認可的。”羅老師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獅城’是新加坡,如果宜賓去注冊‘獅城’,其結果可想而知,只有獲得大家普遍認可了才可以,否則再怎么做也等于零。”
對此,高一川給記者分析了他理解的“酒都”定義:“它是地域、文化與酒的質量、規模的有機統一。”高一川認為,公認才是最核心的東西,只有把自身的酒文化和地域文化搞好了,讓別人一提到宜賓就想起“酒都”才是正道。
這點,與鬧得沸沸揚揚的“香格里拉”別號之爭頗有相似之處。
誰來認定“別號”?
就目前宜賓向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申報“中國酒都”稱號一事,與仁懷市于2004年7月18日就已取得的由中國食品文化研究會認定通過的“中國酒都”稱號是否抵觸?劉鳳安給出了答案:“雙方是通過不同的協會取得的稱號,原則上并不抵觸。”對可能產生的矛盾,劉鳳安認為,對外宣傳方面可能會有矛盾,但他們宣傳他們的,我們宣傳我們的,其實并沒有太大關系。
劉鳳安還提到一個事例:如同景德鎮的“瓷都”之稱,雖然說是約定俗成的喊法,但由于國家沒有權威部門認定,目前唐山市也欲打造“瓷都”,類似的爭議可以說舉不勝數。劉鳳安指出,這類爭議,最終還是要市場、消費者、社會三方共同認可才行。
對誰來認定別號與誰能認定別號的問題,高一川的回答很直率:“從地域這方面來看,國家地理對實物的稱謂還沒有相關機構來權威認定。”這點,得到了負責專利局具體事務的張天榮的認同:“更多是需要社會認可、公眾認可、法律認可,目前還談不上權威認證別號。”
網友“步履維艱”也有類似的觀點:“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沒得真正有權給城市命名的國家行政部門公開表示過或宣布過究竟哪座城市被命名為“酒都”了的。所以,我看現在叫“各自為大”,都是自己給自己封號的。”
由于可以自己給自己封號,安徽亳州的古井鎮政府曾有過這樣的“跨越式”發展:以“酒鄉”的基礎上提出打造“酒城”的計劃,短短幾年后,發現“酒城的概念比較狹隘,區域范圍也較局限,迅即提出打造“中國酒都”的嶄新形象。
如何打造宜賓的酒都
劉鳳安認為:“申報酒都認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打造它。”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到:“我們應該拿出大手筆來,在硬件上多搞一些標志性建筑,軟件上更要有大宣傳意識,比如舉辦全國性的酒類活動,如前段時間舉行的宜賓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通過了決定將每年的12月18日定為‘中國宜賓酒圣節’,這也是打造‘酒都’的實際舉措之一。”
這位長年從事專利工作的人士同時提到,在努力把“酒圣節”辦成精品的同時,我們還應如新聞報道中提及的盡快創刊《宜賓酒業》,重視輿論對這場爭論起到的促進作用。
甚至有人提出,要想炒作“酒都”,還真的要拿出當年陽治國炒夢酒的魄力出來。
誰有資格為“都城”
仁懷市委書記房國興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曾以“美國都城是在紐約還是華盛頓?”的提問來比喻與宜賓這場“酒都”之爭。
“當然是在華盛頓,因為克林頓、布什等都在那里辦公。”房國興的答案是這樣的:“仁懷有茅臺,是國酒,無法復制,茅臺在仁懷辦公還是在宜賓辦公?”據此,房國興認為仁懷的“酒都”一說毋庸質疑。
對房國興的說法,宜賓市知識產權局局長高一川表示:“不敢茍同”。高一川首先提到:“茅臺是一面旗幟,它屬于醬香型的代表。但白酒有很多分支,清香型以汾酒為首,而濃香型的代表肯定是五糧液,它們之間不能說誰比誰更好,至少酒類品質上是平起平坐的。”頓了一下,高一川接著說到:“‘酒都’這個稱謂不僅僅應是品牌,‘都’這個含義以古代語來講還要有一定規模,五糧液在這個方面遠遠超過前兩者,說起‘都’來更恰當。而從文化層面上來講,宜賓的酒文化非常悠久,包括很多名人,從這些方面比較而言,仁懷要差些。”
劉鳳安對仁懷市的這種說法表示不以為然:“雖然說茅臺酒有這樣的歷史地位,但沒有國家的權威部門授予你‘國酒’的正式文書,這個‘都’值得商榷。”
商標注冊應該由市場調節
其實,與其他城市的“別號”之爭,宜賓是富有“實踐經驗”的。幾年前,與攀枝花和上海的“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爭可以說積累了不少經驗。
對普通宜賓市民而言,應該說很少有人知道市專利局已經向國家商標總局申請注冊“萬里長江第一城”的文字商標(共計23個商品和服務類型),這項花了不菲代價的商標如今仍然待字閨中。
據此,有市民提出,保護商標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人家侵權,保護了就應該拿出來用,本來專利就是一個市場來調節的行為。
張天榮以“圈地”的提法來形容此前知識產權局完成的電子域名申報,他真誠的希望宜賓本土的企業能將這些政府已經搶注的域名承接過去,作為自己企業的電子域名。
另外,對‘酒都’標志牌進行的外觀設計及申請專利,也是市專利局工作的“亮點”之一,但這一標志牌,在其專利所在地宜賓卻幾乎沒有蹤影,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
一位媒體記者言簡意賅的將這場爭論概括到:“從三個城市所代言的白酒香型類別來看,與其說是互相之間為爭一個“酒都”的虛名不惜一擲千金,還不如說他們都肩負著行業領頭人輸不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