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晚開始由我和大家共同學習麻黃湯類方。
在之前的課程當中,高珊珊老師運用恩師的“劉志杰方證解析法”,為大家詳細講解了桂枝湯類方的具體方證解析法及臨床運用。在《漢傳經方辨治學》六綱五證辨治系統理論基礎之上,運用恩師劉志杰先生的“劉志杰方證解析法”分析解析方劑,并按照我們漢傳的辨證理論去指導運用,療效都會效如桴鼓的。恩師劉志杰老師曾言:“學經方沒有捷徑,要說捷徑,那就是守住正確的,系統的辨證法則”。 任何一門學問,都必須先學法則,再學運用;正如同沒有規矩,就畫不成方圓。六綱為矩,五證為規,方證相應,藥癥相對,這就是漢傳中醫的辨證論治法則。目前打著漢傳學術的盜版很多,請大家要清醒辨別。下面我們來溫習下恩師“劉志杰方證解析法”這張表格:
大家平時課下可以拿任意方劑進行練習、參悟。接下來我們看看傷寒論中的麻黃類方。
主要包括以下方劑:
麻黃湯(麻黃3 桂枝2 杏仁2 甘草1 )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麻黃4 杏仁1.5 甘草2 石膏8)
小青龍湯(麻黃3 桂枝3 半夏4 細辛3 干姜3 五味子2 甘草3 芍藥3)
大青龍湯(麻黃6 桂枝2 杏仁1 生姜3 甘草2 大棗14 石膏4)
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2 細辛2 附子1)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2 甘草2 附子1)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2 生姜2 杏仁1 甘草2 大棗12 赤小豆10 敗醬3 連翹2)
麻黃升麻湯(麻黃8 升麻5 當歸5 菖蒲3 桂枝1 白術1 干姜1 甘草1 茯苓1 知母3 黃芩3 石膏1 芍藥1 天門冬1)
文蛤湯(麻黃3 生姜3 杏仁1.5 甘草3 大棗12 石膏5 文蛤5)
這節課我們主要解析麻黃湯。
麻黃湯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下面我們用恩師劉志杰方證解析法分析麻黃湯:
三才解析:
陽性藥:麻黃、桂枝、杏仁
平性藥:甘草
陰性藥:無
四象解析:
君:麻黃3兩
臣:杏仁70枚、桂枝2兩
佐:炙甘草1兩
使:無
綜合觀察:
君:麻黃3兩(溫,除滯。辛,發散,苦,涌瀉)
臣:杏仁70枚(溫,除滯。辛,發散,苦,涌瀉)
桂枝2兩(溫,除滯。辛甘滋,發散養津液)
佐:炙甘草1兩(甘平,滋津液,護胃氣)
使:無
六綱:太陽外感傷寒,少陰外感傷寒
五證:滯證
病機:辛溫發散,降逆護胃,既能攻表溫表,又能溫里降逆。專門發汗對治肌表受寒伴氣機上逆諸癥夾帶胃氣津液不足。
下面我們來匯總麻黃湯相關條文,總結出麻黃湯常見癥狀及體征: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37.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方十七。
52.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232.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235.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由麻黃湯條文匯總對治癥狀和體征:
常見癥狀:無汗、發熱、惡風、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喘而胸滿。
常見體征:脈浮緊或 浮緊偏數。
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藥癥:
麻黃湯中麻黃、桂枝、杏仁均是辛溫類藥,辛,發散邪氣,溫能驅寒,合則辛溫發散寒邪,對治五證中的涼滯證。佐以炙甘草固護胃氣,養津液。
君藥:麻黃 溫 辛苦澀
《神農》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別錄》五藏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痛,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
中風傷寒頭痛、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通腠理、疏傷寒頭痛、解肌、泄邪惡氣、不可多服、令人虛為麻黃湯麻黃對治癥狀。麻黃這味藥,它辛能溫散病邪,苦還能涌瀉病邪,有明顯的發汗解表作用,是“攻表”的猛將。它能把體內津液都發送到肌表去抗御外邪,西醫研究表明麻黃能加速心臟泵血,加快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它好比外敵入侵,國家迅速調動軍隊抵御外強。尤其是體溫越高,則發汗力越強。凡是在表的一切病邪,包括風寒濕邪,氣滯、水飲、血瘀等,麻黃都可以攻之,隨汗而解。
麻黃的另一個作用,就是降逆止咳喘。無論是外感導致的咳喘,還是內有痰飲上逆導致的咳喘,它都可以解決。它的這個降逆作用同桂枝一樣,是宣散邪氣而降逆。好比高壓鍋直接解開氣閥而減壓一樣 。
我們再說說麻黃先煎去沫的問題:傷寒論中幾乎所有含有麻黃的方劑,都要中火先煎麻黃20分鐘左右,然后去沫。這個去沫為的是把它的一些揮發油等去掉,不然,服了會心慌頭暈等不適。但是因為麻黃質量或者劑量的差別,有些麻黃煎煮后泡沫很少,不一定會有明顯的泡沫。但是先煎麻黃,強調麻黃煎煮時間久一些,方便其揮發油揮發。
運用麻黃注意事項:另外因為麻黃具有醒腦作用,服用后會興奮交感神經,加速心臟節律,故而很多人服用了帶有麻黃的方子,會出現失眠的現象,可以告知患者,盡量不要晚間服用。還有,老年人有前列腺疾病者,易出現小便不利的現象發生。
下面看臣藥:治療兼癥、協同君藥治療主癥。
杏仁 溫 微辛苦 溫能去寒,微辛能發散,苦能涌瀉。
《神農》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創,寒心奔豚。
《別錄》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
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為杏仁在麻黃湯中所對治。
杏仁以帶皮的,生苦杏仁療效最佳。煎煮時可搗碎后煎煮方便藥物析出。這味藥苦味是非常明顯的,故涌瀉痰飲水濕而降逆的力度很大。所以很多氣機上逆或者水飲上逆的咳喘,胸悶等他都能對治。譬如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湯,茯苓杏仁甘草湯。因為他富含油脂,故也能潤腸通便,譬如麻仁丸。在麻黃湯中,他主要是用于止咳逆上氣,并輔助麻黃解肌。
臣藥:桂枝 溫 辛甘滋。 溫能去寒,辛能發散,甘滋 補津液。
《神農》治傷寒中風,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別錄》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
傷寒中風,上氣咳逆,利關節,溫筋通脈為其在麻黃湯中具體運用。桂枝這味藥高老師在前面的課程中已經給大家詳細描述了,大家可以參看理解。它在麻黃湯中主要是協同麻黃與杏仁,加強解表和降逆的作用,還能養護胃氣津液。同時,也通利關節,解決體痛問題。
佐藥: 甘草 平 甘滋
《神農》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甘草,傷寒論中多指炙甘草,很多時候都離不開它??梢宰o胃氣,養津液,調和諸藥。
麻黃湯配伍方義:麻黃湯,是一個專門對治涼滯證的方子。身體肌表有邪氣,那么攻表發汗是驅邪首先之路。攻表發汗,第一損傷的就是津液。君藥麻黃解表發汗而降逆。臣藥桂枝,幫助麻黃解表發汗降逆,杏仁幫助麻黃降逆,炙甘草,養胃氣津液,補充津液的后備力量。
服藥注意事項:
服藥后,要蓋上被子,微微發汗,和桂枝湯一樣。不用喝粥助藥力,因為麻黃本身有發汗的作用。不象桂枝湯,本身發汗作用不強,要喝熱粥,助熱發汗。禁忌呢,同桂枝湯。服法,也是和桂枝湯一樣,不必分遍數,中病即止。
下面我們來看一則醫案:
周某 女 39歲 2014-10-16
主訴:勞作汗出后受涼,感冒2天
病史簡要:患者2天前外出勞作汗出當風后出現諸多感冒癥狀,藥房自行購買抗病毒顆粒、重感冒靈片口服治療乏效今日來診。既往膽結石病史。無藥物過敏史。
刻診:惡寒,怕風,身燙,無汗,周身酸痛乏力,鼻塞,噴嚏,流清鼻涕,頭昏,咽癢,微咳,無痰??诼愿?,飲稍解渴,納差, 悶油。小便色淡黃,大便可。
查體:右脈浮,左脈浮緊偏數 重按有力。舌稍紅略齒痕 苔薄白。
血壓118/82mmhg 體溫38.7℃
心率88次/分 呼吸20次/分
診斷:
六綱:表證 太陽外感傷寒 (四肢百骸皆屬于表)
五證:涼滯證 夾雜輕微煩溫證
涼滯證:怕冷,怕風,身燙,無汗,周身酸痛乏力,鼻塞,噴嚏,流清鼻涕,頭昏,咽癢,微咳,脈浮緊有力偏數。 寒邪束表
輕微煩溫證:口略干 飲稍解渴,小便淡黃,舌稍紅。
處方:麻黃湯
生麻黃45先煎 桂枝30
炙甘草15 生苦杏仁30g 搗碎
一劑,10碗水(吃飯小碗)麻黃先煎20分鐘去沫,再入余藥共煎煮45分鐘,剩3碗水,分4次服用。患者中午服藥后給我打電話體溫未降反升至39.2℃ ,細問患者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得知服藥后未蓋被發汗,囑其再1/3量服藥后蓋被發汗,1小時后QQ問候其汗出體溫降至38℃,其余癥狀明顯緩解,囑其減量頻服,后反饋康復。
最后總結下今天的課程:
君:麻黃3兩(溫,除滯。辛,發散,苦,涌瀉)
臣:杏仁70枚(溫,除滯。辛,發散,苦,涌瀉)
桂枝2兩(溫,除滯。辛甘滋,發散養津液)
佐:炙甘草1兩(甘平,滋津液,護胃氣)
使:無
六綱:太陽外感傷寒,少陰外感傷寒。
五證:滯證
病機:辛溫發散,降逆護胃,既能攻表溫表,又能溫里降逆。專門發汗對治肌表受寒伴氣機上逆諸癥夾帶胃氣津液不足。
由麻黃湯條文匯總對治癥狀和體征:
常見癥狀:無汗、發熱、惡風、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喘而胸滿。
常見體征:脈浮緊或 浮緊偏數。
以上是今天的全部課程,有不足之處,忘大家指正。今天到這里,謝謝大家。
主講老師簡介:
李明國 ,中西醫結合臨床執業醫師,師從漢傳中醫創始人劉志杰先生。畢業于四川省瀘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學士學位。先后在重慶新橋醫院、重慶格林醫院、重慶城南醫院臨床工作?,F就職于重慶渝中區張醫生診所、重慶南岸區全順診所。善用漢傳經方診治婦科、男科、兒科以及呼吸、消化、心腦血管等內科疾病以及風濕、類風濕等骨關節病、皮膚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