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72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郭永來
編輯/瓦力 ⊙ 校對/徐靖婷、居業
I導讀:對于剛剛踏上醫學之路的學生來說,汗牛充棟的醫籍和各成體系的門派,常令人不知如何取舍,甚至舍本逐末。在郭永來老師語重心長的敘述中,小編發現幾乎每個醫者都會經歷這樣一個迷茫的階段,而文章會告訴你,在這段迷途中該求什么,舍什么,要在臨床中練就真功夫,而非花拳繡腿耍耍花槍。(音頻節目,點擊小喇叭或中醫書友會菜單有聲節目可收聽哦~)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內功”——與初學醫者談臨床之三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10:33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內功 來自中醫書友會
方不在奇,平淡是真
學醫之人大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的幾個秘方。我也是這樣,所以很理解這種心情。所謂的秘方,就是指別人不知道,而且效果特別好的處方。能夠得到,自然是再好不過了,但這種秘方實在是太少了;而且掌握了此種秘方的人,又大多十分保守,輕易不肯讓人知道的。所以學醫的人,不要把精力用在這方面(實際說起來也不能怨他們保守,我記得有人曾說過,保守是中醫的生命——大意是這樣吧)。
試想,現在各行各業競爭如此厲害,又有幾個不保守、不保密的?您看電視劇中,連做買賣的都有商業機密,還動不動就弄出幾條人命來,也就可以理解了。中醫的生存本來就已經很難了,好不容易弄到幾個真正有效的方子,誰又肯輕易告訴別人呢?難道老婆孩子都不要吃飯了嗎?看到這里,也就應該明白為什么論壇上談理論的多而談實際的少了。
換一個角度說,所謂的秘方,如果別人都知道了,自然也就算不上秘方了。其實,在上古的時候,我們中醫現在常用的這些處方,都是秘方,靠家傳或師徒相傳,直到漢代,張仲景才在他編著的《傷寒論》中公布出來。現在我們常讀的入門書《湯頭歌訣》中,就有不少處方出于此書。《湯頭歌訣》一書,經過幾代人的編選,書中的處方也都是經過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臨床驗證,只要我們辨證準確,療效是十分肯定的,是真正的好處方。這些也是在我自己學醫十幾年后才意識到的,所以近些年來,我很喜歡鉆研應用《湯頭歌訣》里的處方,臨床上也取得了好的成效。
此外,初學醫的人為人治病,往往希望“速效”,這是每一個醫生都有的心理,可有些慢性病,往往又非朝夕間能治好的,這就要求醫生做到“有方有守”,不能急躁。治慢性病的處方,越平淡越好。在余聽鴻的《診余集》中,有一例脾瀉,似乎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昭文廣文楊鏡翁云:其兄脾瀉,便溏日久,服藥無效,后有醫傳一方云:以山芋一個,約半斤,用黃土調爛包好,置灶內煨熟,去泥去皮食之,每日一個,依法行之。約食三四月,而脾氣已健,大便亦堅。余思山芋一物,色黃而味甘淡,氣香,黃屬土,甘入脾,淡去濕,以土包之,以土助土也,以火煨之,以火生土也。此等平淡之方而去疾者,妙在空靈,直在有意無意之間耳。為醫立方,能到如此平淡,亦不易耳。
所以我套用一句流行歌詞說:“平平淡淡才是真。”
要真功夫,不要“花架子”
我們在看武俠小說時,經常見到形容那些武藝低劣的人為“學了點花拳繡腿”,也即是“花架子”,意即只能用來演練,或只是好看而無實際用途。在中醫學中,也有不少類似的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與個人的素質有關。我們可以見到,不管學習什么,在同樣的環境中、同一個老師(比如在同一個班級中)的教導下,每個學生的成績是不同的。老百姓通常的說法是“天分”不同。由于自己的資質不同,在醫學上自然也就會分出一、二、三、四、五等(見《岳美中醫話》中的醫分五等)。
其次,是現在中醫教育方法有問題。中醫是一個特殊的學科,不同于一般的“科學”。古代中醫一直沿用家傳師授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方法雖然“產量”很小,但質量好。上面我們談過,中醫的保守思想十分的嚴重,不是自己的重要的親人,是不會輕易把“一招制敵”的“真本領”相傳的。我們中國所特有的“敬師如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不能說與此無關。因為師父傳給你的是一生賴以生存的“本領”,所以一旦忘了師父的恩惠,就是欺師滅祖,大逆不道。可現在呢,只要出了學校門,還有幾個人能記得老師是誰?老師呢,也只是照本宣科,講一通大道理就算“完事”,更何況有的老師本身也只是一個“花架子”呢!
好像每一個學習中醫的人,都有一個感覺理論難與實踐相結合的階段(這個時間的長短因人而不同)。學習的時候感到什么都明白了,可一到臨床又什么都是糊涂的,或者在臨床中明明感覺從理論到處方,自己應該都是對的,但病人服藥后卻沒有預期的效果或根本就無效。有人說,中醫的理論似乎是飄忽不定的,同一個病,怎么解釋都行,很難把握,所以也就有“醫者,意也”的說法。
關于這個問題,真的是一時很難說清。不但初學者有此感覺,即使一些資深的老中醫,同樣會有這樣的體會。我想這多半是中醫理論的不統一性所造成的。中醫的理論代有發展,又都在這里并列著,好像既有重疊,又不能互相取代。這就給人造成中醫的理論哪一套都能用,哪一套又都不太適用的感覺,有時真的要憑醫者自己的悟性了。
常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的確是古今過來人的行話。門確實是需要師父(我這里指的不是學校的老師)領進的,沒有領進門,你始終是在門外兜圈子,這一點非常重要。有的人(就像我)為什么努力一輩子還是摸不到“門”?就是因為沒有人把你領進門。
前人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何況還有好多書本上沒有講過的東西呢。此尤可見前輩經驗之可貴。正如我之聞幼兒之長嘆息,即知其為傷食,是我從臨床經驗得來,可我告訴別人,一般人也不能理解,因為他們自己沒有經歷過,便不能“化”為自己的東西。古人常說“食古不化”,學醫也要有一個“化”的過程。能把前人和別人的東西融化為自己的,才能學到真本領,否則就只是“花架子”。
武俠小說中常說:即使同一招,內功深厚的武術大師和初學者,它的威力是絕對不相同的。武術要練到化境,達到“人劍合一”,才算最高境界。醫學也是這樣,不但要把別人的東西學會,還要“化”為自己的,才能于臨證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
I 合作網絡電臺:喜馬拉雅
每周更新兩次,微信用戶可以通過中醫書友會訂閱號底部菜單主動查看更新。喜馬拉雅用戶歡迎關注中醫書友會電臺。
I 版權聲明:本節目文字摘自《杏林集葉》,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授權中醫書友會編校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臺所發布的內容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版權事宜。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歡迎廣大書友進行原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