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街
現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規格保留下來的古老標志的街巷,僅存于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橫貫街巷四座一間式彩繪牌樓,將這條濃蔭蔽日的小街,點綴的分外古樸莊肅,著名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就坐落在這條街巷的東端。
下馬碑
由于孔子被譽為圣人,明代以后還享有某些與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廟大門外東西兩側二十米處,各設一座清代下馬碑。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即便皇帝親臨,也要下輦步行,以表廟門森嚴、圣賢至上,孔子地位之尊。
國子監街邊小店
這個地方我并不陌生,已經是我第三次來這里了。第一次是我還很小的時候爸爸帶我來的。那時的我只對街旁的小店感興趣,特別是那些專給人們起名字的小店。有老北京特色的小商店,特別多好玩的東西都讓我深深的喜歡上了這里。第二次來是3年前了,那次來是帶著相機開始走街串巷,滿北京的鉆胡同走故居的時候。最近我開始了解和關注這里的文化和歷史,感覺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帶著故事,都帶著歷史的氣息。所以我帶著一些疑問和更高的求知欲望再次來到了這里,希望我的鏡頭帶您一起詳細的了解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的文化魅力............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孔廟: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兩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筑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群。
北京孔廟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1306)。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
進士題名碑
先師門和大成門東西兩側是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共198通,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其中,元朝3通,明朝77通,清朝118通,它們已經成為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資料。
進士題名碑
北京孔廟的進士題名碑,不僅記錄了五萬多名進士,更承載了元、明、清三代無數學子的金榜題名夢。一旦高中進士如魚躍龍門,從此步入仕途,登上歷史舞臺,風流才子紀曉嵐,三代帝師翁同龢,新中國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沈鈞儒在這里都留下了他們的名字。
孔廟大成門
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于元代,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
石鼓
走進大成門內的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里便鐘鼓齊鳴,樂舞升平,儀仗威嚴。硯水湖和觸奸柏都是很有意思的景點。
硯水湖
硯水湖在大院西側,實為一口小古井,水質清甜甘冽。相傳如果封建文人喝了此井的圣水,并用此水磨墨,便能文思如泉涌筆下生花,金榜題名。
位于北京孔廟大成殿的月臺右前方,據說其為元代國子監祭酒(相當于今天的校長)許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仍枝繁葉茂,蒼勁挺拔。
相傳明代奸相嚴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因大成殿只有皇帝祭孔時才能進入,嚴嵩本應在殿外代為祭祀,而囂張跋扈的嚴嵩卻硬要顯示自己的威風,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當他路經這棵古柏樹下,突然狂風驟起,柏樹枝葉搖動,一個伸展出來的古柏枝杈刮掉了他的烏紗帽,嚴嵩嚇得倉皇逃走。后來他果然因子獲罪,被摘了烏紗帽,最后餓死街頭,不得善終。百姓因其平時專橫跋扈、作惡多端,都深受其苦,遂認為是此古柏有靈性,能辨忠奸,故稱此樹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大成殿
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筑,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筑,是孔廟內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毀于戰火,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筑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制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崇圣祠
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莫言題匾
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孔廟的十三經刻石共有189座,1956年修繕國子監時移至孔廟和國子監之間的夾道內。
蔣衡(1672~1742)名振生,祖皆精書法,他自幼臨摹,尤工行楷,成年浪跡江湖,臨摹碑帖300多種,刻成《拙存堂臨古帖》28卷,在西安觀碑林時,發現唐代《開成石經》出于眾手,書雜又失校核,下定決心重寫《十三經》,歷時12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始告成。由江南河道總督高斌于乾隆五年轉呈朝廷,收藏在懋勤殿。為此乾隆皇帝授蔣為國子監學正。翌年,諭旨以蔣衡手書為底本,刻石太學,于五十九年(1794年)刻成,定名《乾隆石經》。一生還著有《讀易私記》、《拙存堂詩文集》、《易卦私箋》等。
國子監
國子監又稱“太學”,“國學”,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行政教育機構。國子監占地有28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的學生,還接納外國的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和促進國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作用。
太學門
進入國子監的第二門—太學門,就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倫堂。
琉璃牌坊
走過太學門,就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為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辟雍大殿
國子監辟雍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臺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致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筑形制象征著天圓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辟雍大殿內皇帝講壇
辟雍大殿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專門供皇帝教學的地方。建筑形勢獨一無二,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建筑,四周建有圍廊,紅色檐柱,廊柱多達數十根。四面開門,水池環繞,構成“壁雍環水”的古代形制。
彝倫堂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并改名為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后,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
封建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后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后經歷一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余萬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率性堂場景
率性堂是國子監的高級班,有助教和學正兩位老師,學生恭敬站立在老師身側,向老師請教問題。如果學生對老師的講授有所質疑,為表示尊敬,學生則要跪在老師面前提出質疑。
明代監生學習時間表
準考證
準考證上注明了應試者的名字,面向特征,以防作弊。
金榜題名
金榜:科舉時代殿試揭曉的皇榜;題名:寫上名字。指科舉得中。
結束了第三次的游覽,當我走出展覽室的時候,天色已經漸漸黑了。我仿佛看到兩側教室燈火的明亮,我仿佛聽到那些監生朗朗苦讀的聲音。其實不論以前還是現在,要學有所成總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更多的堅持!
文字,攝影: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