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四季度,ST板塊又進入周期性地“狂歡”。自10月20日開始的10個交易日以來,ST板塊累計上漲了4.69%,而同期的滬綜指漲幅僅為0.90%。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機構對ST股的態度顯然較為謹慎,從三季報來看,機構共減持了10.07億股ST股,撤出資金達10.14億元。其中,共有145只ST股被機構減持,得到機構增持的僅有18只ST股。
ST板塊集體上揚
昨日,滬深兩市雙雙下探,但ST板塊卻逆市翻紅,盤中ST板塊一度有17只個股漲停,到收盤時,有交易發生的ST股票中,67只上漲,54只下跌,20只個股漲幅在4%以上。
實際上,ST板塊近來的走勢一直不錯。從10月20日開始的10個交易日以來,ST板塊累計上漲了4.69%,而同期的滬綜指漲幅僅為0.90%。其中,9月第一牛股ST昌河以32.15%的漲幅領漲ST板塊,10只個股的漲幅在20%以上,115只個股實現正收益,21只ST股下跌。
機構加碼18只ST股
ST股的華麗轉身,向來是基金等機構最熱衷的戲碼。從三季報情況來看,機構集中換倉的動作較大。據巨靈金融服務平臺數據統計,機構三季度共減持了10.07億股ST股,以區間成交均價計算,撤出資金達10.14億元。
其中,共有145只ST股被機構減持。而*ST釩鈦是機構撤資金額最大的個股,今年中報時,機構還持有該股29.61億股,到三季度末銳減至19.46億股,撤出資金達1.22億元;不過,該股仍然是機構持有股數最多的ST股。同時,機構對ST科龍和ST三農的撤資幅度也較大,分別達8370.68萬和7749.51萬元。
而在一片減持聲中,還有18只ST股獲得了機構的增持,分別是S*ST華塑、S*ST恒立、*ST新材、*ST得亨、*ST匯通、ST深泰、ST國農、ST能山、ST皇臺、ST興業、*ST筑信、*ST精倫、ST中冠B、*ST傳媒、*ST北人、*ST香梨、*ST明科和ST中冠A。其中,S*ST華塑為機構加碼最多的個股,中報顯示機構持有該股750萬股,到三季度末已增加至9723萬股,增持市值達1025萬元。此外,S*ST恒立獲得機構首次加碼7085萬股,在增持個股中僅次于S*ST華塑。
此外,以三季度末的數據來看,目前機構尚持有167只ST股,還有19只ST股尚無機構進入。
ST股上演生死時速
近來,接連傳出對ST股的負面消息,機構的撤離無可厚非。
由于房企借殼受阻,與此相關的19只ST股陷入重組泥沼。10月30日,ST鈦白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此次重組發行股份購買的部分資產為金浦房地產100%的股權,而證監會已暫緩受理房地產開發企業重組申請,并對已受理的房地產類重組申請征求國土資源部意見,因此終止本次資產重組。而本就債務纏身的ST博盈由于被母公司拿股權抵債,其1100萬股再被法院劃轉,這已經是今年公司股權第二次遭到劃轉,共計2100萬股,市值將近2億元,為其前景再次蒙上一層陰影。
7只ST股不日摘帽
不過,在部分ST股再陷困境的同時,也有部分個股已見曙光。從三季報業績來看,ST重實、ST百花、ST國祥、ST珠江B、ST金瑞、ST東源、ST珠江7只ST股票已經符合摘帽的條件;除此之外,*ST筑信、*ST秦嶺、*ST阿繼等16股摘星可能性加大;*ST精倫、*ST思達、ST昌河、*ST新材、ST皇臺、*ST祥龍、ST天宏、*ST光華、*ST釩鈦、*ST春暉則有望摘帽。
同時,也有ST股實現涅槃重生。*ST阿繼11月2日公布重組方案,將置入佳電股份100%股權,變身成為電機企業。業界對于*ST阿繼的這次資產注入評價頗高,昨日該股復牌后逆市大漲5.05%,收于9.56元。
盡管上市公司三季報已完美收官,但不少投資者仍然在尋找介入的機會。在已公布三季報的175家ST上市公司中,有多家企業符合“摘星脫帽”的條件。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所謂的ST“摘帽行情”還要看市場整體的氣氛,同時還有“見光死”的風險
機構早潛伏
在175家ST上市公司中,ST重實、ST百花、ST國祥、ST珠江B、ST金瑞、ST東源、ST珠江等ST股已經完全符合摘帽標準。除此之外,像*ST筑信、*ST秦嶺、*ST阿繼等股票也有摘星的可能。
從最近的走勢來看,一些業績有扭虧跡象的ST股也有了較好的表現。比如ST昌河,11月2日股價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該股從9月份的22元左右,一路飆升至昨日的35.34元。業績大有好轉的*ST新材,股價也是一路上揚,盡管昨日有所回落,但11月1日盤中也創下了14.55元的新高。
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一般而言,ST的摘帽行情在財報出現的前一段時間會有比較集中的爆發,尤其是中報和年報出爐之前。而按照這個規律推算,摘帽行情真正上演的時候應該在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現在時間有些過早。”
但是,細心的投資者已經發現,對于這些業績有明顯好轉的ST股,不少機構已經開始提前入駐。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三季度QFII、社保、基金,乃至險資總計增倉買入了12只ST股票,其中8只股票得到機構的連續加倉,分別是:ST昌河、*ST匯通、ST科龍、*ST南方、ST能山、ST安彩、*ST精倫、*ST中源,另外*ST山焦、ST皇臺、ST國藥、*ST香梨這四只股票為機構在三季度首次買入。
上海一位私募基金投資人告訴記者,“機構入駐這些ST股票表明了他們看好這些公司扭虧的前景,但并不表示摘帽行情就會提前上演,業績能否驗證人們對它的預期是股價表現的關鍵。”
當心見光死
然而,近日四川雙馬的表現也提醒了投資者,“并不是所有的ST股票在摘帽時會大幅上漲的”。
11月1日,四川雙馬發布公告稱,由于重組之后ST雙馬恢復了盈利,因此公司在11月1日正式摘帽,股票簡稱也從而變成了四川雙馬。然而,該股的“摘帽處子秀”卻并不理想。不僅11月1日當日下跌3.31%,11月2日繼續下滑3.94%。
上述私募投資人指出,“ST股在摘帽前期,市場已經對此有了充分的預期,股價一般也會出現連續的上揚,估值已經透支一部分未來摘帽后的業績預期。因此在正式摘帽之后,股價反而會因為投資者落袋為安的想法而調整。這和重組股的‘見光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然而,也有分析師認為,ST股摘帽的表現還應該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同時該股所在的行業面是否支持該股走強,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擇股需謹慎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現在就開始提個股的摘帽行情有些早,資金炒作個股的痕跡比較明顯。”
事實上,在目前市場的ST股票中,一般有“摘帽”預期的大多本身有重組題材,等到年報公布之后再走摘帽流程,這段時間內股價大多都會有一個比較充分的反映。但是,一旦某些ST公司中途暴露出業績不穩的跡象,股價波動也是比較大的。因此,這類股票的風險比較大,投資者在擇股時應該格外謹慎。
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可以盡量選擇歷史遺留問題相對較少的ST股,最好是擁有國資背景,尤其是央企背景的公司。其次,公司受到地方政府扶持的,并且地方政府在公開媒體曾表露過保牌信息的公司,也是風險相對較小的。另外,已改變主業,或有明確資產注入表述的公司,也是摘帽可能性較大的ST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