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條件好了,很多家庭的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整天呆在床上,抱著電腦、平板、手機上網、打游戲。由于長期溺愛,小孩都較為任性,父母的話很難聽進去,許多父母感到在對小孩的教育上處于失控狀態:說不得,打不得,脾氣大得很,動不動置氣斗狠,父母有力無處使,無可奈何!總感到如此下去,孩子走上社會后會吃苦頭,會走彎路。
父母對子女的愛,很多時候是本能上的愛,是一種情緒,如果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便演變成了溺愛。把自己與孩子混為一團,不分彼此,把孩子的一切當作自己的事來做,又妄想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的愿景,這種情緒傳導給孩子,孩子便喪失了自我獨立意識,以為所有的事都是父母的事,以為所有的后果都該父母承擔,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和責任,自己只是家庭的客人,日常生活的旁觀者。
這樣的溺愛實際是大人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計長遠,跟著感覺走,依著小孩不懂事,不問青紅皂白剝奪了小孩的發展權和參與權,使小孩的大腦和手腳被閑置起來,慢慢喪失應有的獨立自主意識和習慣;溺愛是一種出于本能、愚蠢的表現,下的功夫越大越事與愿違,操心費力不討好,是對小孩思想上的“虐待”,制造出的孩子智力與能力上的殘疾比身體上的殘疾更可怕。小孩長大后,吃夠苦頭醒悟過來,不僅不會感恩父母,還會憎恨父母曾經的付出。
《莊子.至樂》中有一個故事:魯王寵愛一只從未見過的海鳥,吩咐把宮廷最美妙的音樂奏給鳥聽,用最豐盛的宴席款待鳥吃。可是海鳥體會不到國王的愛護和尊重,嚇得神魂顛倒,一片肉不敢吃,一滴水不敢沾,三天就死了。
這類“優待”變“虐待”的事,也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怎樣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狠下心,立足長遠,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抓起:
1、要在家庭中為小孩營造社會生活氛圍。社會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本質還是交換。家庭生活也要如此,大人要教小孩懂得交換規律:沒有白來的東西,大人對于孩子,沒有“應該”、“不應該”。不論多少,小孩要有付出,大人才為你付出。小孩表現好,大人給予的就多些;小孩表現差,大人給予的就少些。
2、在家庭生活中為小孩明確家務活,定崗定責。大人要讓小孩動起來,養成動手付出的良好習慣。根據小孩體力,給小孩固定安排一樣家務活,如打掃衛生、洗碗、洗衣服等,只要在家,每天都必須做。一定至少一年,工種按年輪換,包干負責到底。
3、要有讓小孩感到恐懼的硬手段。思想教育對大人都沒用,對小孩更沒有作用。小孩做錯事或不聽話,雖說不讓他傷筋動骨,但必須把他弄痛,給他留下感受,一個人只有感受到后果,才會長記性。
4、父母雙方對小孩的態度上必須高度一致。在對孩子的教育管理上,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不要有“護犢子”、“放出水”的做法,更不允許出現一方正在教訓孩子,另一方跳出來為孩子出頭,大人雙方干起來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