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伏羲八卦,周文王六十四卦,皆稱《易》。為區分,才有《周易》之名。《周易》奉為儒家經典,又稱《易經》。孔子為之作《易大傳》,今稱《易傳》。
伏羲八卦,三爻卦,兩種不同形狀稱之“爻”的直畫“一”與斷畫“- -”組成,卦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孔子作《易傳》解說《易經》,斷八卦之象:“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八個卦兩兩疊加,變成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象是變化的。
《易傳.系辭》曰:“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為筮占之術,占卦求天保佑。“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孔子引的是《易經》“大有”卦上九爻辭。
由此可見,孔子最重視的卦是:“大有”。
大有卦卦象:下乾、上離。卦辭:元亨。
《易傳.彖》曰:“大有,柔得中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享。”
《易傳.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居子以德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傳.象》解上九爻辭,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上吉”,大吉大利。
“觀其象而玩其辭”,就是觀察每一卦的卦象、玩味卦辭爻辭。“觀其變而玩其占”,就是觀察從上往上的變化、玩味如何占卦。
每一卦卦象不同,卦辭、爻辭不同。不是念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爻辭,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而是事先占上一卦,再看上天是否保佑,吉無不利。
占卦是隨機性的,卦有六十四個,占得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爻辭的“大有”卦的機率,微乎其微。
孔子晚而喜《易》,作《易傳》。
不過,這事兒有點蹊蹺。《論語》孔子曰“述而不作”,怎么會作《易傳》?并且還為兩本不同的《易經》作了兩本不同的《易傳》。
馬王堆帛書《周易》,與今本有所不同。如八卦名為:鍵、川、辰、筭、贛、羅、根、奪。
《史記》說六十四卦為周文王所作,《易傳.系辭下》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如,上古結繩而治,先于周文王的圣人根據六十四卦之“夬”卦,發明了書契。
帛書《易傳》無《彖》和《象》篇,斷言每一卦之象。《系辭》名同,也否定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不過,文字不同,圣人發明書契,不是根據“夬”卦,而是“大有”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