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完成于1955年。導演阿倫·雷乃在浩劫結束的10年后受法國二戰歷史委員會所托,帶著他的攝像機重訪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雖然只有32分鐘時長,卻成功把觀眾帶回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帶我們重新認識了人類到底能夠做出多邪惡的暴行。本片的解說詞由詩人讓·凱羅爾撰寫,他曾是這座“人間煉獄”的親歷者。他用極具震撼力的語言結合雷乃的運鏡讓我們再次迫近那場罄竹難書的人禍。
《夜與霧》片段
德文中Nacht和Nebel分別代表著“夜”與“霧”,雷乃用這兩個單詞的首字母NN代指納粹集中營中姓名不詳的受害者。
▲ “血已枯干,口已緘然。”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前荒無人煙、雜草叢生。雷乃用緩慢的移動鏡頭記錄著這里此時此刻不可思議的寧靜,一排排整齊森嚴的納粹建筑遺跡在晴朗的夏日里佇立。從外觀看我們已很難想象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才過去10年。(編者注:本片完成于1955年)
▲ 但藍天碧草終究掩蓋不掉這里曾發生過的瘋狂與屠戮。1933年,就是在這個年份一臺標志為萬字符的暴力機器轟然啟動。希特勒的個人野心與時代的狂熱與蒙昧媾和。七年后,奧斯維辛集中營建成,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被塞進一節節閉塞的車廂,在夜晚的霧靄中與親人訣別。那時的他們中萬萬不會想到自己即將去的是但丁也難以描繪的人間煉獄。
▲ “清潔就是健康,工作就是自由。“”每個人都有應得的權利。“”寄生蟲意味著死亡。”雷乃用搖拍鏡頭將如今集中營里如雞籠般的空床、帶刺的鐵絲網、破舊的焚化爐等靜物與十年前同樣場景下的黑白照片一一加以對比,照片中囚犯們在黨衛軍激昂的口號下被迫勞作、被迫剃頭、被迫用編號代替姓名,喪失人類的身份。而回到現實中,發生過這些暴行的場所卻靜默無比,導演成功用可怖的事實反駁著現今的空曠。
▲ 在集中營的外圍,黨衛軍軍官們卻構建了一個設施完善的“城市”。他們與家人維持著正常的生活,軍官太太們對集中營里發生的一切暴行恍若未聞。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納粹修建的另一個臭名昭著的勞動集中營還保留了歌德曾在那里種下的橡樹,圍繞著這顆代表著德國昔日榮光的橡樹發生著的暴行,是對歌德的自由時代最大的背叛。
▲ 身體可以被殺死,但思想不會。人類對自由的渴求與對壓迫的抵抗在任何時代從未被泯滅。正是集中營里那些勇敢的人不惜一切代價用筆記錄下納粹的暴行,才讓后代們能清晰地了解人類曾犯下的愚蠢。
▲ 記憶與遺忘是阿倫·雷乃的影像所表達的永恒主題。他尋著過往夜晚無辜猶太人在地獄的凄泣,讓我們隔著歷史的霧氣逼近大屠殺的真相。但我們窺見的畢竟是龐大事實的一角,雷乃害怕當年更多的惡行會隨著時間被我們遺忘。影片最后,受審的納粹高官在法庭上紛紛表示他們不應該對大屠殺負責,唯一提出異議的是畫外音凱羅爾:“那么究竟誰該對此負責呢?”是啊,在戰爭的摧毀下,全世界何止九百萬生靈遭到涂炭。他們的死是人類集體晦暗的記憶,我們唯一能做到的是永不忘卻、以史為鑒。
畫面中黑與白的色彩更加令人觸目驚心:堆積如山的女人的頭發,用尸體做成的肥皂,還有一張張印有mark的人皮。影片警醒世人:戰爭已經平息,但我們不能閉上眼睛,營周圍的檢閱廣場上重新長出青草,被遺忘似的村莊依然危機重重,火葬場已廢置了,納粹的罪惡已成為如今孩子們的戲劇,900萬陰魂游蕩在這郊區。
《夜與霧》完整
同時推薦一本書《夜》:
書名:夜
作者:[美]埃利·威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