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時會給上初三的侄兒健健做輔導。健健學習一般,能不能考上高中是個疑問。他是個溫和的孩子,父母的脾氣都挺好,親子關系不錯。但是由于父母工作一直很忙,從小學起就沒有怎么花時間幫助他,可以說不大管。健健是個比較聰明的孩子,但是由于八年來父母一直沒有好好引導和培養,所以悟性到現在還是一般。看來只是相信孩子能夠學好,只是相信孩子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前進的動力,是不夠的。如果孩子的本來的悟性不是太高,放手不管,因為他人在努力幫助孩子,因為現在初中的學習的確不容易,他自己無法克服困難的話,結果可能就是:學習成績連一般都達不到。
我以前輔導過健健幾次,當時較好地激發出他的興趣和信心。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又有些信心不足了,有時學習會煩躁。為什么?因為信心這個東西不是虛無縹緲的,不是說有就有,是需要體驗得到和維持的。我輔導時他有了信心,是因為我幫助他體驗到了自己是能行的、課程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但是由于我的時間有限,只能輔導幾次,而初三學習遇到的困難很多,他自己常常無力解決(這對一個初中學生來說是正常的,簡單地告訴他迎難而上沒有任何意義)。經常體驗到自己的無力,信心就會逐漸受到打擊,也會變得煩躁。所以說,即使最初有興趣和信心,如果不能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孩子也可能會逐漸受到打擊,而變得興趣缺失或信心不足,這也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種吧。
我決定多輔導他幾次。我以前給健健提的一些建議其實是切中要害的,但是由于沒有去落實,沒有通過訓練轉化為習慣、行為,聽著連連點頭,實踐時就忘得一干二凈,所以效果不好。比如代數運算不過關是他失分的重要因素,數理化都要用到,丟失的分數可能有二三十分以上。我以前提醒過他多次,也具體指出哪些習慣是需要糾正的。但只是說說,沒有專門訓練,實際沒有任何改觀。所以,好的理念一定要通過訓練落實為習慣和行為,才會有用。
我決定從輔導數學入手,更加具體地幫助他。我分析了最近五年的青島市中考數學考試題,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五年里所有的大題,考察的知識點及題目非常相似,所以,重點分析這些大題,熟知解題技巧和搞透知識點對于提高分數可能是速效的。
我選擇了一類函數關系的大題。
這類題目換了個馬甲中考連考六年。
我認為做題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一道題目考察的知識點不少,能透徹地做好一道題,會收獲很多。
相似的題目我以前好好給健健講過兩次,但是他都沒有掌握,說明講題的效果不好。如果讓孩子自己做、探索,我們適時引導,可以充分暴露孩子的問題,而且因為是自己探索出來的,所以理解深刻,效果遠勝于講題。可以說,做透一道,勝于講題十道。
我花了兩個小時,輔導健健做了兩道類似的題目。
主要讓他自己去做,想不明白的地方,我適時提醒、引導一下,使他可以自己想明白。
這個過程我重點糾正他代數運算的問題,以前我提醒過多次但是沒有效果。代數運算有很多注意事項,只有通過專門的訓練轉化為習慣才會牢記。比如有書寫草率的問題,5草書成8,自己都會看錯,給自己下拌字;45-29.5,他會算成7.5,因為他演算得太潦草了,自己都看不清楚;括號會忘記書寫,脫括號時加減法會搞錯;抄寫的時候50000會抄成5000;連9/8-45/8這樣的運算也會因為書寫太草出錯.......我不認為是粗心所致,習慣問題是主要因素,他以前總是很快地而不是從容地做題,很容易出問題。類似的問題兩道題出現了十次,每一次錯誤都可能使他得零分。這一次我嚴格要求,一旦出錯,雖然沒有責備,但是平靜地要求他重新做一遍,有些步驟會重復做三遍才不出錯。只有通過這樣的具體訓練,才能印象深刻,才能成為習慣。最后,他終于領悟了我的用意,也明白了這樣做的必要性,書寫認真清晰從容了,錯誤也很少了。
這些問題本來在小學就應該解決,養成好的習慣,到了初三還沒有解決!
同時,通過他自己做題,我發現他對于函數和方程的概念搞混淆了,所以,在求P與x的關系時,總覺得P,x,y 是未知數(方程的概念),這阻礙了他的理解,所以看起來不難的題目,他卻覺得無從下手。我告訴他,在函數關系里,只有變量,而沒有未知數、已知數的區別,這些變量都可以當做已知數來直接使用。這一關鍵障礙解除了之后,后面做題大為順利。如果單純講解,難以發現孩子知識理解的問題。、
通過精心做透兩道題,收獲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