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減法》教案及反思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小數的加減法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整數加減意義、法則已經熟練掌握,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剛剛學完,為解決本課整數減小數做了有力的鋪墊。本課內容為學習小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及分數的加減等打下基礎。小數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是生活的濃縮和提煉,具有現實的意義,可以迅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學生體會處處有數學,融生活課堂于一體。數學的價值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教學目標:
1、從整數的意義引出小數的意義,使學生了解二者意義相同。
2、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3、養成仔細看題、認真驗算的習慣。
4、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內容從整數加減法引入,先教學加法再教減法,在與整數法則的對比中理解小數的計算法則。一步計算后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簡便計算。這種編排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形成了統一的知識鏈。
教學切入點:整數加減法
教學重點: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位數不同的加減計算方法(尤其是位數少的減位數多)
教法和學法設計
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教師主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于此認識,本課教學注重活化教材、強化體驗、深化應用。采用“課前參與——課中探索——課后延伸”三段式教學模式。實質上就是整體建構的自學指導、檢查點撥、探究規律、回歸系統。課前自學收集數據編寫小數加減算式,增強收集信息的能力,課中探索發現新知,構建新知,在學習中體驗競爭、合作的快樂;課后延伸體現知識的價值,激勵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教學程序:
1、導入。
直奔主題。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
生: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師:它是我們知識樹的哪顆果實呢?請大家來看看。(課件出示知識樹)
師:小數加減法屬于數與代數的代數部分中代數的知識。它分為意義、法則、順序和性質四個部分。本節課我們研究意義和法則。
導入部分明確本部分內容在小學段的地位,使學生縱覽全局。
2、目標。
了解小數加減意義;
理解掌握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靈活運用法則計算;
養成仔細讀題,認真驗算的良好習慣。
設計意圖: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不同,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應達到的要求,適宜教師思考、理解。學習目標的理解對象是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要站在小學生的立場上,適應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制目標也是可行的,學生自己定制的目標適于大多數學生接受。不過學生定制的目標有局限性,高度、深度達不到要求。本節課的目標是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制定的,說明教師的調控課堂能力不強,放不開手。
(3)點撥
1、回憶。
師:整數加減的法則是什么?
指名匯報。(復舊迎新,做好鋪墊。找準本課學習的切入點。)
2、推測。
師: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題,展示給大家看。
生舉例,教師使用暗示語言引導學生舉出不同類型題目。如:
生:0.3+0.4
師:1位小數加1位小數。
生:0.23+0.12……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加減法計算的不同類型,突出難點:整數減小數,為點撥規律做好伏筆。
3、嘗試。
師:任選你喜歡的2題嘗試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錯了,我來改正。20—0.98=19.02
生3:不對,我來改。20.00—0.98=19.02
討論:誰的方法好?
小結:生2簡單,生3嚴謹。開始學習時提倡生3做法,熟練后提倡生2做法。
設計意圖:把握動態生成資源,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性,互助合作解決問題。體現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
(4)、探究。
師:觀察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嘗試總結解答方法。
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課件出示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5)、驗證。
用小數計算方法檢驗剛才計算的題目是否正確。(養成驗算習慣)
(6)、延伸。
師:今天學習的小數加減是以整數加減做鋪墊的,那小數加減是為學習什么做鋪墊的呢?
生:分數加減法。(突現知識間的縱向聯系)
師:小數加減法也為加減混合運算、簡便運算、整數、小數加減混合、四則運算等做了鋪墊。我們不僅學習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點明知識的作用,明確了學習目的。)
(7)、回歸。
師:你學習到了什么?想一想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同桌談談
師: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實沒有?(出示知識樹)
(8)、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作業本73頁
推薦作業:假期中調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數加減法,把你的想法寫下來和家長、同學或老師交流。
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
1、引導抓本質。整體建構和諧教學法的備課思路是從整體入手,抓住一點,輻射多點,用方法線引導學生學習多個同類知識。數的加減法在小學內就有整數、小數、分數的區別,中學后還有其它的數。小數的加減只是一個小支流。用哪根線才能把所有的加減法的這些“珍珠”穿起來呢?這是備課時我思索的重點。我仔細想了想整數加減法則、小數加減法則、分數加減法則,聯系生活中的計算情況,感覺到加減計算的本質是單位相同。因此,本節課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單位相同”進行。我的理解對不對呢?我設計了拓展分數加減法的計算。目的有二,一是考察有多少的學生真正具備了40分鐘培養的“能力”; 二是考驗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否能成功實現。二者是統一的。
2、舉例選典型。學生舉例驗證這一環節,是學生自主活動的環節。合理調控尤為重要。學生舉例往往帶有盲目性,重復舉例,一味求難、偏等情況可能會發生,達不到教師預期教學目標的事情屢見不鮮。怎樣盡可能地減少這種幾率的發生呢?我決定給學生這樣的提示:題型不同,計算步驟不同。以節約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節內容是簡單的,但錯誤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小數加減畢竟是新知識,要求學生從對小數的模糊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準確、清楚的理性認識,還有一定的難度。在課堂調控中,我抓住位數不同相加減這一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舉出這種典型題目,教學針對性強,使平淡的課堂有挑戰性。
3、藝術的語言。
一、鼓勵性的語言。“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我對此話深信不已。每個成功的人生都是自信的人生,自信無不來自周圍的人對自己的信任和支持。夸其實就是教師用積極的、富有鼓舞性的語言引領孩子,不論他們的表現如何,都能得到激勵,都能鼓起勇氣,面對困難和挑戰。
二、精練性的語言。“言多必失。”教學也是一樣。教師過多的言語令學生厭煩。細細思考,每堂課的知識是很少的,需要老師講的只有關鍵的幾句罷了,哪里用唾星漫天飛呢?教師語言越少越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課堂的空間會越大,學生用來思考的空間越大,自主的空間也就越大。
三、人文性語言。良好的學習狀態應是快樂、輕松的。達到這種狀態需要教師采取民主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如推薦作業時,我是這樣做的:這個作業送給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孩子。也有教師布置課堂任務時喜歡這樣說:“選你喜歡的題目做。”這種語言有利于學生接受,感覺是自己學習,不是教師強迫學習的。
4、實用的課件。能持久吸引人們眼球的東西永遠是新的東西,意料外的東西。當信息技術風靡一時的今天,有許多人一味沉浸其中,似乎不在多媒體中搞點名堂,就不是一節好課。任何事物剛誕生時,新鮮的,被人們喜愛。當普及后,新鮮的感覺自然漸漸淡化,引不起人的興趣了。多媒體也是如此。過多的課件頁面妨礙了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的發展。因此,我對課件的要求是服從于教學的需要,課件的好壞關鍵看教師設計內容不是外表。
改進之處:
1、導入不流暢。教學伊始,怎樣安排導入語言和學習目標,猶豫不決,導致這一情況的發生。這也是我對整體建構和諧教學法理解不深刻的外在表現,需要繼續深入學習,以抓住精髓,屏棄外在的東西。
2、暗線語言不明確。整體建構提倡暗線語言的使用,以達到化零為整、多而合一的目的。即:“這樣的題目有多少道?無數道。最終就是幾道?一道。”怎樣靈活運用到本節課中,我思考不成熟,課堂沒有能較好體現。
3、難點不深入。整數減小數是教學難點,學生解答后應多出幾題強化訓練更有利于全體學生掌握。課堂教學中,練習單一,沒及時強化。提到分數加減與小數加減的聯系時,可以順手牽羊,舉出事例,使全體學生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