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治與刀制
法制是法的制定、執行、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的總稱 ,它包括靜態的法律規則、制度系統和動態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活動及過程。社會主義法制是以社會主義民主為基礎,基本要求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法制具有穩定性、連續性、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
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是依法辦事的原則,是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納入完備的法律規則系統。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要素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實質是依法辦事。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側重于形式意義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法治不僅包括形式意義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更強調實質意義上的法律至上、權利保障的內涵。 法治講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穩定、普遍、公開、平等,而法制不具這些內涵,只要求嚴格依法辦事。 法治與人治截然對立,其基礎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憲政的表現,而法制和人治并不對立。
再一個認識就是憲政的三階段。
二、憲政的三階段
以前知道孫中山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理論,最近有收獲了憲政三階段的認識。從傳統的國家學來看,憲法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警察國家時期
國家與社會并未真正區分,統治者作為國家的代表,與代表人民生活環境的社會之間的關系如同家父長,統治者擁有至高權力,國家可以為人民等,規范以上事項之憲法即為“固有意義的憲法”(國體憲法階段/執政黨凌駕在憲法之上)。英國為例:1215年到1688年。
自由法治國家時期
此一時期由于思想的啟蒙、中產階級興起,國家與社會逐漸區分開來,此一時期的思想認為社會先于國家存在,且基于私法自治(即契約自由原則)而自發性形成,國家是為了使社會運作完善而產生的,因此政府對于社會的干預越小越好,透過天賦人權、議會制度、司法制度的確立,國家間接使社會運作順利,人民權利透過間接的方式受到憲法的保障,所以又稱為“形式法治國”。在此一時期,行政法開始出現,依法行政、法律保留、特別權力關系等概念逐漸出現。英國為例:1688年到1830。
社會法治國家時期
鑒于前一時期國家任務范圍狹隘,在私法自治及契約自由等前提之下,經濟力強大的社團或財團造成市場壟斷,對于人民權利侵害過巨,因此認為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并非完全重疊,也非完全分立的二元,而是應有適度的混合,國家形成社會秩序同時,也要對人民權利予以最低的保障,強調人民基本權利可直接以憲法為保障根據,并且憲法應加入基本國策,以補充性原則保障人民福利。此一時期,不只國家,社會的一般人民也要遵守憲法對于基本權的保障規定,但隨著時間轉移,因而使國家修改憲法的可能性增加。
另外,最近對將權力裝進籠子里,有了一點小體會。
三、如何才能實現將權力裝進籠子里
如果裝權力的籠子只是反腐敗和檢查監督體系,那這樣的籠子還是容易變成權力的另一個代名詞,大家還沒有意識的時候,還可能成效顯著,當監察審計變成人事任免權力對等的社會行為之后,各種權力對沖的現象也會接踵而至。
所以,把權力裝進籠子,這個籠子一定與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相關,這個社會治理體系如果還停留在刀制的基礎上,而絲毫沒有水治的跡象,這個籠子也勢必被某些集團利益所取代。 由此可以想象,失去民眾的參與和民主社會環境建設,也就沒有了民主基礎上的法治,沒有了民主基礎上的法治,這個籠子就成了人治的籠子,這樣的權力就如同又佩戴上一層不銹鋼精美的籠子,成為紈绔的嬉戲玩耍的籠子,是大人物手中的籠子而已。
這樣的籠子再結實再美麗也是徒勞的,因為,籠子再大也不可能裝下整個世界,權力再大也不可能逃脫天理的監督和懲罰。
從前講權力制衡的籠子,頂多算是個法制的籠子,還屬于人為治理的范疇,但現在講的籠子是真正的民主政治環境下的自然法治(法文為人普遍接受/治理行為成為習慣),而只有這樣的籠子,才可能讓權力擁有者擁有權力的同時也附帶上責任的籠子,才可能締造真實有效的、均衡和諧的社會環境。
偶得,記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