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都很重要,但多數農村初中的語文課堂卻少了瑯瑯書聲,顯得單調枯燥。語文教師要明確朗讀的意義,精心設計朗讀環節,指導、示范學生朗讀,努力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讓朗讀之花綻放于課堂,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許多教育家都很重視朗讀,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認為:“凡讀書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新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在新課改的今天,語文教學更應回歸文本,還課堂以瑯瑯讀書聲,但農村初中的語文教學卻存在著令人擔憂的現狀。不知什么時候起,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很難聽到或激情飛揚或令人心曠神怡的瑯瑯讀書聲,師生一堂課里絕大多數時間都糾纏在紛繁復雜的理性分析中,“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教學往往來去匆匆,如雁掠去,且無痕。朗讀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大多是走過場。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教師的教法觀念沒有改變。多年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以講為主,而且一講到底,獨霸課堂。這樣一來,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就少了,甚至沒有。
二是教師在課堂上對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缺乏有效的指導。部分教師只讓學生在課堂泛泛自讀,并不提出具體要求。一味放教學錄音,不親力親為,作示范,也不對學生試讀進行指導。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或朗讀時間少,或讀不得法。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沒有培養成,語文能力也就差。
三是課堂朗讀方法方式單一。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最喜歡采用學生集體齊讀的方法,這樣雖然可以調動學生的朗讀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也就很有可能會“似有實無”。
新課程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回歸文本,而回歸文本的關鍵就是要多讀課文,重申朗讀教學的重要作用。我認為首先要明確朗讀教學的意義。
朗讀,就是用清晰響亮的標準語音有感情地讀出文章來。它是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胸中如能裝下百十篇范文、幾百首詩歌,就如涓涓細流匯成大海,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朗讀在學習和教學中的運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則是讀書以致“口舌成瘡”方有大成;韓愈則是“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始成大家。
就《語文課程標準》而言,朗讀同樣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語文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表述的:“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條“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特別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語感”呢?從《語文課程標準》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所有學段必不可少的“目標”。在“評價建議”中還有這樣的表述:“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可見,朗讀是培養良好語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徑,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朗讀有切身的體會,假如不讀,學生就無法熟悉文章;就無從感悟文章;就難以理解文章。一個沒有瑯瑯讀書聲的語文課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認為,不讀,就不是語文課。我們應讓朗讀之花綻放于課堂。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朗讀教學,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學生的素養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作點嘗試。
一、精心設計朗讀環節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些文章不是教出來的。”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朗誦是學習一篇課文的重要步驟。例如:課文《夏》(初中語文蘇教版下同)的朗讀可這樣設計:讀第一遍,大家大聲朗讀課文,要求咬準字音,比如下面這些字:芊芊、主宰、磅礴、匍匐、迸發、澹澹等。讀第二遍:“充滿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表現在文中哪些地方?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讀出來。讀第三遍:你最喜歡課文中哪些內容,朗讀并識記。讀第四遍:尋讀,尋找課文中使用非常好的字、詞、句,并讀出來,說出它的作用。這樣通過幾次不同要求的朗讀,這篇課文的重點難點也就基本落實了。美文佳作都具有極佳的意境美,而這美常常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實現的,朗讀則是托起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學習一些散文、古詩詞時更應該以朗讀為主,以讀代講。例如,朗讀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會產生春雨細密,悄然潤物,詩人喜不自禁的聯想;朗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就會使人聯想到遼闊無邊、無限美好的北國雪天風光圖。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和迎春圖。朗讀時,用恰當的語氣語調營造一種氛圍,將學生帶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為文中描繪的意境增添更加豐富的色彩、內容。反復朗讀,這種意境感就會越明顯、越強烈,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就會越豐富,文章的主題就會越鮮明。
二、指導、示范學生朗讀
我們相信大部分學生是愛讀書的,但并非每個學生都會讀書(或是說不會進入作品所滲透的感情中朗讀作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文體特征,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可持續提高。比如在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時,因為這篇文言文比較淺顯,大部分學生利用注解和工具書就能疏通課文,所以我就把教學重點定在朗讀這一環節上。初讀和疏通課文之后,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揣摩曹劌、魯莊公說話的神態、語氣。大家都認為曹劌的語氣應是自信的,要能讀出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魯莊公的語氣是沒把握的,要讀出魯莊公的“鄙”。接著讓學生進入角色自由讀,然后指名朗讀,師生就該學生讀出的人物語氣進行評點。時機成熟了,我才范讀,最后讓學生再試讀。這樣靠讀靠嘆誦取得的效果,有時理性分析是永遠得不到的。又如學習古詩,學生比較難把握朗讀的語氣,我就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在備課時,把古詩制成投影片,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詩句的重音、停頓、感情升華處進行勾劃,用“/”表示間隔,用“√”表示升調,用“.”表示重音,邊讀邊標出,甚至鼓勵學生搖頭晃腦地讀起來。學生學習詩歌的激情就出來了。這樣就抓住了難點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長進。
三、努力培養朗讀習慣
課堂是訓練、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主要陣地,但僅靠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給自己制定近期、遠期目標。例如每屆新生,我都留下每個學生入學時的朗讀原始錄音,然后幫助其制定目標,很多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之后,朗讀水平與當初入學相比,真的可以用“刮目相看”幾個字來形容,這算初中期間的一個遠期目標。我還有個習慣,每學期開頭兩周都要求學生利用早晚讀和課余時間讀完整冊課文,并在語文活動課上輪流介紹自己最喜歡或最感興趣的一篇課文(規定用3—5句話)。另外,每節語文課前都有“三分鐘說讀訓練”,學生可以朗讀課文片段或即興演講或講故事等。我班每個周末還有一個固定的“家庭作業”——聽新聞聯播,并且經常舉行一些演講比賽、背古詩文比賽、講故事比賽等,這樣經過長期的實踐活動,學生的朗讀技巧,從教師的范讀中學、從電影電視廣播中學、從同伴身上學,“讀”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質兼美,是學生最好的范文。讓我們回歸文本,還學生瑯瑯書聲,使朗讀之花悄然綻放于語文課堂。讓學生讀出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情,讀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讀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