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競爭力北京排第三
正文
我來說兩句(8人參與)掃描到手機2015-05-15 17:07:47
來源:財經綜合報道
手機看新聞保存到博客今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多部門共同發布《城市競爭力藍皮書》。
數據顯示,深圳取代香港躍居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北京位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第三位。
此外,藍皮書顯示,今年中國289個城市宜居競爭力整體水平偏低,超過一半的城市低于全國均值。專家表示,生態環境等問題亟待解決。
北京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三
藍皮書數據顯示,2014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天津、蘇州、北京、澳門、無錫,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臺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無一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之列。
其中,與2013年相比,變化最大的莫過于深圳取代香港躍居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這是由于香港過于看重貿易、金融、航運、旅游、專業服務這五大產業,而對不少規模較小、新興但極有潛力的產業關注不足,從長遠看缺乏新型產業業態的支撐和引領。
此外,2014年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榜單中,北京位列第三,香港、上海、北京三城市最具競爭力。
數據顯示從經濟格局看,東中部以接近20%的國土面積聚集了超過60%的人口,貢獻了超過80%的國內生產總值。從地理區位上看,東部沿海10省市緊緊包裹著中部6省,中部省份有成為沿海區域經濟腹地的天然條件,未來東中區域一體化程度將不斷加深。
香港、深圳、北京人均存款余額靠前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數據顯示,從區域格局上看,人均存款余額指標得分排序依次是港澳、東南、環渤海、東北、西北、中部、西南。其中,港澳遙遙領先于其他區域,而在人均存款余額單項指標上,香港位居榜單首位。而深圳、北京緊隨其后。比較近幾年的結果來看,香港已經連續三年排在第一位,地位穩固。澳門則每年下滑一個名次,2015年已經下滑至第4位。北京始終徘徊在第2和第3位。
相比之下,深圳的變化較大,2013年排在第7位,2014年卻跌出了前十,2015年又超過北京升到第2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香港
3 上海
4 臺北
5 廣州
6 天津
7 蘇州
8 北京
9 澳門
10 無錫
2014年中國
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表
(前10名)
排名 城市
1 香港
2 上海
3 北京
4 澳門
5 深圳
6 廣州
7 杭州
8 蘇州
9 南京
10 廈門
2014年中國
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表
(前10名)
半數城市低于宜居均值
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289個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整體態勢體現為全國城市整體水平偏低,城市間宜居競爭力差異較大,超過一半的城市低于全國均值。
在一二三四線城市比較上,宜居水平逐級遞減,線內城市差距四線最大二線最小。在宜居城市區域分布上,港澳東南最優,區內城市差距西南最大中部最小。而在百強城市省域分布上,浙江11城全部入列百強,黑龍江12市顆粒無收。
而作為城市宜居關鍵指標,城市排水管道密度指數值得關注。整體水平較高且有半數城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一二線城市排水管道密度指數水平持續走高。
從區域比較看,港澳環渤海東南位列前三,城市差距東南最大港澳最小,半數城市集中于東南中部兩區。香港奪魁東南十強占六席,東南六城蘇粵各占兩席。從百強城市分布看,江蘇13城八成入列百強,50強城市東南集聚半數東北僅有一席,東南環渤海入選比例最高。
生態環境等問題亟待解決
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劉金偉表示,目前我國和諧城市競爭力總體上,政府投入快速增長,但城市之間的差別逐漸拉大。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國家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加,我國人均社會保障、就業和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從2013年的1183余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327余元,增長了12.2%。
然而,由于地方政府的投入比例比較高,在我國各地方經濟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不同城市之間政府對社會保障、就業和醫療衛生財政支出的差別日益擴大,反映在統計數據上,標準差從2013年的728余元擴大到2015年的1048余元。也就是說政府在社會保障、就業和醫療衛生財政支出上的增長,可能是由于部分城市的快速增長引起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介紹,從藍皮書報告可以看出,目前城市競爭力的區域分化現象逐步加劇,城市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發展轉型正在面臨“高端擠壓、低端蠶食”的內外壓力。知識城市和宜商城市建設也非朝夕之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任重道遠。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