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充滿著大是大非的人物,此人是明朝中晚期與戚繼光齊名的邊帥,若論當時的名氣、戰功,李成梁可能還要略勝一籌。然而這位活到九十高齡的名將,一方面為朱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另一方面,在他先后鎮守遼東的30年內,滿洲貴族迅速崛起,而李成梁在期間的處置失當乃至貪腐好貨則加速了這個進程,為明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
1、大器晚成
根據《明史》記載,李成梁是歸附明朝的朝鮮人的后裔,其高祖李英曾任鐵嶺衛指揮僉事,但到了李成梁這一代,卻因為家貧,40歲才以生員襲職,誠可謂大器晚成。實際上,如果不是明朝邊患多多,或許李成梁連這個世襲軍官的職位都得不到。當時的遼東,正是蒙古及女真諸部肆意展示彎弓騎射的演武臺!
出身于武將世家的李成梁“英毅驍健,大有將才”,他從基層軍官做起,縱橫東北邊塞四十余年,先后鎮守遼東三十年,追殺馳騁,屢破土蠻,力壓各游牧部落,“邊帥武功之盛,(明)兩百年來所未有”。
2、名震遼東
是金子總會發光,由于在作戰中立下很多戰功,李成梁不斷升職。隆慶四年,遼東韃靼辛愛部入侵,遼東總兵王治道戰死,李成梁被任命為代理總兵官。從此,李成梁成為明朝賴以依靠、獨當一面的邊帥。
從隆慶四年(1570年)至萬歷十九(1591年)年,李成梁第一次鎮守遼東,時間長達二十二年。這期間,李成梁整肅邊軍騎兵,編入強悍邊民嚴加訓練,打造了一支能與蒙古、女真諸部并駕爭鋒的騎兵勁旅,這在明朝軍隊中是頗為罕見的,史稱遼東鐵騎。而且這支騎兵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器——三眼銃。所謂三眼銃,即一支銃有三根槍管組成,作戰時可以發射三次,先聲克敵。正是依靠這支強悍驍勇的騎兵,李成梁連獲大捷。
在與蒙古部落交戰方面,當時蒙古土蠻部是最有威脅的游牧勢力,經常糾集其他部落侵邊,且動輒數萬騎出動。萬歷七年(1579年)十月,土蠻部集中五萬人大肆攻掠遼東,李成梁乃與名將戚繼光聯手大破土蠻,連續追殺百里。此戰在明朝遼東歷史上有重要意義。萬歷九年正月,蒙古土蠻部首領速把亥以聯軍十萬進攻廣寧。李成梁以輕騎從大寧堡出塞四百余里,至襖郎兔雙方決戰,擊敗土蠻。明軍退時,土蠻軍來追,明軍反擊將其擊潰。次年三月,速把亥再度入犯義州,李成梁率軍設伏鎮夷堡,大敗土蠻,并擊殺了為害遼東二十年的土蠻首領速把亥。至此,蒙古人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幟,基本上掉頭就跑。
在與滿洲女真部落交戰方面,李成梁亦戰功赫赫。萬歷二年,建州女真王杲部剽掠遼東,屢殺明朝官員,并糾集土默特、泰寧諸部,大舉進犯遼陽、沈陽。李成梁果斷地率軍出擊,大敗王杲,并焚毀了他的老巢。這個王杲,即努爾哈赤的外祖父。不久,王杲被海西女真擒獲獻于明軍,被斬。萬歷十一年初,李成梁大敗繼續作亂的建州女真首領阿臺(即王杲之子,努爾哈赤的舅舅)。古勒塞一戰,射死阿臺。至此,建州女真王杲部被滅。就是在此役中,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因在阿臺寨中,為明軍誤殺。萬歷十二年(1584年),由于葉赫女真部不停約束,李成梁設“市圈計”,將葉赫首領清佳砮兄弟誘至“市圈”,將其部眾全部殺戮。
3、將門虎子
李成梁共有9個兒子,其中如松、如柏、如楨、如樟、如梅都做到總兵的高官;如梓、如梧、如桂、如楠亦做到參將位置,可謂將門虎子。特別是長子李如松,在著名的萬歷三大征,李如松指揮了一個半。
萬歷二十年,李如松平定寧夏哮拜叛亂,打贏了萬歷三大征的第一仗。同年,李如松率部入朝(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以副將一同入朝),指揮了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的全部戰役。其中,著名的平壤戰役,一舉攻克堅城平壤,“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余,燒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隨后在碧蹄館遭遇戰中,李如松率部以劣勢兵力與日軍激戰一晝夜,迫使日軍全線退至漢城。之后,李如松以精兵深夜奇襲日軍龍山糧倉,一夜間將日軍數十萬石糧食焚毀。迫使日本與中朝達成停戰協議,撤出漢城,退到釜山。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占領外,朝鮮其余各地全部收復,打出了明朝的赫赫聲威。
不過可惜的是,李如松回國后,在一次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
4、養虎遺患
凡事物極必反,當了二十多年遼東總兵的李成梁漸無早期的進取精神,種種失策和惡習逐漸顯現出來,從而致使努爾哈赤建州女真迅速崛起,說李成梁在養虎遺患絕沒有冤枉他。
首先,李成梁的治遼原則是讓蒙古、女真各部“以夷制夷,使其各自雄長,不相歸一”,即誰露頭就打誰,誰強大就滅誰。萬歷十九年(1591)李成梁卸任遼東總兵前,他不斷興兵,陸續打垮了蒙古土蠻部及女真葉赫部、哈達部等強大部落或有冒頭跡象的部落,但他卻坐視努爾哈赤勢力不斷強大而不采取任何措施。努爾哈赤從萬歷十一年起兵開始,至萬歷十七年就基本統一了建州女真,對努爾哈赤的迅速崛起,李成梁視而不見,這顯然與他的治遼原則大相徑庭。估計這既出于對誤殺努爾哈赤父祖的愧疚(李成梁以努爾哈赤父死年幼,視之如子侄,給予贍養),也出于努爾哈赤的善于偽裝恭順和大肆行賄。
其次,隨著位望益隆,李成梁已無進取之意,日益奢侈無度、飛揚跋扈,軍貲、馬價、鹽課、市賞隨意侵吞;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而且他不僅以賄賂權門朝士自固,甚至虛報戰功,殺良冒級。如若督撫、監司都官員不合他的意,就會被排擠調走。此時,李成梁儼然稱霸遼東的“軍閥”。
再次,李成梁官做久了,人也滑了。他深知坐穩遼東總兵位置的最佳辦法就是“養寇自重”,所以他對遼東境內各反叛部落的絞殺往往不盡全力,就如同老貓抓老鼠總要留幾只一樣。
最后,按照中國歷史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的不二法則,遼東軍隊在李成梁的管理下迅速腐化,戰斗力銳減。正如呂思勉先生在《呂著中國通史》中所說:“然而軍事的敗壞,其機實隱伏于成梁之時,這又是其一例。軍隊的腐敗,其表現于外的,在精神方面,為士氣的衰頹;在物質方面,則為積弊的深痼;雖有良將,亦無從整頓,非解散之而另造不可。”
這些都造成了遼東形勢的不斷惡化,尤其是女真各部按下葫蘆又起瓢,日益不聽約束。萬歷十六年(1588年)以后,李成梁在戰場上基本上沒有取得大的勝利,而且還屢遭敗績。在這種情況下,李成梁屢為言官所劾,不得不在萬歷十九年黯然罷官而去。
5、無力回天
從萬歷十九年至萬歷二十九年,李成梁在北京度過了十年的賦閑生活。但這十年間,明朝在遼東“八易大將,戎務盡馳,戰守無資”,尤其是努爾哈赤羽翼已豐,在遼東已無任何對手與之匹敵,其鋒芒直指大明王朝。在這種情況下,明廷不得不再度啟用李成梁復任遼東總兵。
此時的李成梁已經76歲了,早不復當年的“英毅驍健”,當受命于危難之際的他回到遼東時,發現時局早已物是人非。此時努爾哈赤的控弦精兵已“三萬有奇”,而遼東地方軍隊堪戰親兵尚“不滿八千”,處于自身難保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李成梁完全采取了消極應對的策略,在邊事上以安撫為主,盡量避免與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發生沖突,故邊事一直較為“平穩”。同時,李成梁放棄了著名的寬甸六堡,并對不愿遷走的居民“以大軍驅迫之,死者狼籍”。寬甸六堡是是遏制女真的前哨陣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放棄寬甸六堡一個嚴重的決策失誤,導致明朝三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廢于一旦,這一方面撤掉了軍事地理上的屏障,一方面則暴露了明朝的虛弱。
由于無力打破軍事上的困局,李成梁只好不斷地殺良冒功,謊報軍情,虛領軍餉,于是彈劾李成梁的上疏雪片般地飛往京城。萬歷三十六年,李成梁在一片罵聲中再次被撤職。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病死,時年九十歲。
第二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權。又三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伐明,并在薩爾滸決戰中一舉擊潰了明朝四路精兵10余萬人,就連李成梁的老家鐵嶺亦遭血腥屠戮。如果李成梁泉下有知的話,不知他對此該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