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一場大雪,讓景色變得美不勝收。然而,對豬肉價格來說,寒冬尚未遠去。據豬價格網統計,2017年2月21日,全國瘦肉型豬出欄均價8.41,較上周五再次下跌。春節過后,生豬收購價和批發價已經出現了兩次下跌。據了解,豬肉目前正在遭遇全年中的“清淡期”,銷量銳減,養殖戶賣出一頭豬少賺百余元。
新發地市場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2月17日,白條豬的批發平均價是10.15元/斤,周環比下降0.98%;月環比下降9.38%;同比下降12.12%。
“按照價格走勢來看,供求關系達到基本平衡的狀態,毛豬供應偏緊的狀況得到明顯的恢復,肉價中虛高的水分正在逐步被擠出,短時間內肉價很難出現明顯的漲跌,會圍繞著目前的價位徘徊一段時間。”新發地市場調研員劉通表示。
對養殖戶來說,這完全不是一個好消息。養一頭豬的成本未變,但是銷量價格卻下跌了,影響了整體收入。隨著氣溫急劇下降,疫病防范也需要加強,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豬價卻跟不上成本的上漲速度。
一位養殖戶坦言,一頭豬出欄飼料成本為750元左右,再加上仔豬購進成本、人員工資、豬生病死亡等,肉價基本要7元/斤才能保本。連周的降價讓養殖戶的收入銳減。一些屠宰企業有降價意愿,但一些養殖戶暫時有抵觸情緒,價格難降,市場豬源供應減少,屠宰企業收購難度有增加,但終端消費疲軟,價格也漲不起來。
事實上,1月份2.5%的CPI維持在較高位,主要是因為非食品價格遠超市場預期。在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看來,1月份食品上漲2.5%是受到春節的影響,形成脈沖式的回升,那么非食品的價格上漲,更多是受到產業鏈價格傳導的影響,這可能更具有趨勢性。他預計,CPI在二季度形成全年的高點,幅度大概是2.7%到2.8左右。
“中國現在的貨幣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的壓力始終存在。去年四季度以后,大宗商品價格上升,PPI大幅回升,這是很少有的。2017年通貨膨脹壓力不可小視,甚至已經有專家認為會出現滯脹。”近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表示。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目前看2017年的CPI并不具備顯著高于或低于2016年的條件,因此央行貨幣政策可能更取決于“防風險”和“穩增長”,其中防風險的權重可能更大。由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的利率過低,目前處于對低利率的修復過程,以防范金融系統風險,未來貨幣市場利率可能持續緩慢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