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按照發展中出現的大約的先后順序。
口欲期:0—3歲
1、投射:你把自己的東西加到別人身上。
在嬰兒看來,把他喂養的很舒服的乳房(母親)是好的,并且是一切好東西的代表。此時,他覺得乳房(母親)是好的,社會是好的,自己也是好的。相反,如果嬰兒經常被餓著活著沒有得到適時的照顧,那么他會認為乳房(母親)是壞的,社會是壞的,自己也是壞的。長大以后,就變成自己是好的,社會是壞的,形成反社會型人格。
很多人認為自己知道的別人也應該知道就是一種投射,把自己的東西加到別人身上。
2、內射:你形成了一個他人的意象。
一位男士的父親經常指責他,而且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無端的惡毒的指責,他想要自殺,心理咨詢師告訴他這是想用自殺的方式報復他的父親。之后,在他再度想自殺的時候,他想到了咨詢師的話,沒有自殺。這位男士形成了咨詢師的意象。
內射與內化的對比:內化是指這個人的意象永遠活在自己內心。比如:一位父親告訴兒子在生活中要堅強,當兒子遇到困難時,他想到了父親的話,這是形成了父親的意象,也就是內射。在以后的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告訴自己要堅強,這就是內化,把父親的教誨內化成自己的信念。
3、幻覺:你看到或者聽到你想聽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評論、想象或者批評—沒有現實檢驗。
肛欲期:1.5—5歲
4、投射性認同:三種使用方式。A投射給B,B認同了A給予的投射。
a)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給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變;例:父母反復說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孩子的數學成績果然不好。
b)刺激他人產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戀人伙伴”)例:你不高興,刺激別人跟你一樣不高興。
c)刺激他人產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這個人像那個曾經讓你不快的人一樣對待你。出現投射性認同時,咨詢師要警覺,可以采用面質技術:你剛才指責我,讓我很難受,我想知道你在以前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感覺。文章推薦《投射性認同在夫妻治療中的運用》
5、投射性指責:你因為自己的問題不公正地指責他人。例:一個部長放了個屁,大家看向部長,部長看著科長,科長連忙說:不是我不是我。回去之后,部長對科長說:本來要提升你,現在看還是算了吧,屁大的事你都擔不起。
6、否認:假設你自己感知到了現實:
a)本質否定:盡管現實明確存在仍加以否認。
b)行為中的否認:用行為象征性地說,“那個骯臟的現實并不是真的!”
c)幻想中的否認:堅守不正確的信念,所以不愿意看到現實。
d)言語上的否認:使用特殊的詞匯讓自己相信現實是虛假的。
7、失區別(自體-客體混亂):你變成了別人要你變成的那個人。
有一些來訪者,會讓你幫他做出決定,總是說:你說怎么辦?你告訴我怎么辦吧?這時候,咨詢師可以采用面質技術:你這樣好像是讓我代替你做決定,我想知道你以前是什么樣的狀況?這樣的來訪者往往是在生活中總被要求的人,已經變成了別人要他變成的樣子,以致自己什么事情都拿不出自己的主張。
8、分裂:你認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是完全可愛的。或者,你現在恨著你愛過的魔鬼。最常見的就是認為“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的女人。
9、泛靈論:你將人類的屬性給與非人類。小孩經常做這樣的事:與桌椅板凳說話等。這是一種將孤獨投射給桌椅板凳的方式。
10、去生命化:你看到的那個人不是人,所以你不必擔憂。“不跟地球人一般見識!”很多咨客會把咨詢師去生命化,神化咨詢師,咨詢師暴露個人生活時,咨客會有崩潰的感覺,所以咨詢師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是必要的。
11、反向形成:你有相反的感覺。總被人看不起的人反而成了成功人士,這個人就是反向形成。
12、抵消與儀式:你做著違背良心(超我)的事情。或者你做讓自己感到內疚的事,作為彌補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懲罰自己。有外遇的丈夫給妻子買車、買鉆戒,以顯示自己是盡責的,抵消自己的自責感。不陪孩子的父母給孩子買衣服、玩具,以顯示自己是愛孩子的。父母生前未盡孝道,作為子女深感內疚,辦起極其奢華的葬禮,以減輕自己的負疚感。
13、隔離(情感):你不注意自己的情感。在地震中,有些人的親人已經遇難,但他仍能救人,這說明他已將自己的情感隔離。
14、外化:你認為“社會”批評你,而事實上是你感到內疚。潛逃的罪犯往往一聽到警車的聲音,看見警察,以為都是抓自己的,其實是他自己內心感覺應該被抓的。這是投射的一種,把自己對自己的監視,變成了外界對自己的監視。把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了外在的世界。
15、轉向自身:你對某個人生氣,轉而攻擊或者殺掉自己。自殺是孩子反抗父母的方式,這是把攻擊轉向自身。
16、消極主義:你拒絕合作,并且以謙卑的態度對待他人。與被動攻擊差不多。某些人很容易承諾幫別人的忙,態度很好,但很少真的幫人忙。
17、小團體化(compartmentalization):你通過建立關系來限定自己。有些人只和老鄉,或者同學交往,這樣的人“玩不出去”。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黨同伐異的現象。
18、敵意的攻擊:你進入爭斗以隱藏不愉快的情感。生活中有一些不扯皮就難受的人,這是滿足攻擊驅力和性驅力。打人是有性快感的,尤其是父母打孩子。
第一生殖器期:2—6歲
19、替換:你感到跟一個人親近,但卻轉變為親近另一個人或者狀態。A愛上B,卻親近C,與C結婚了,后來才明白自己愛的是B。
20、象征化:你賦予一些心理功能以不合理的意義。很多女人相信夢的預示性。
21、凝縮:你把完全不同的想法聚在一起,使它們成了整體。一位咨客認為樓下的豪華轎車是咨詢師的,原因是他岳父很有錢,開著豪華的車,咨詢師應該也是很有錢的,所以那輛車就是咨詢師的。顯然,在分析的過程中,咨客把很多不同的想法聚在了一起,中間丟掉了很多信息。
22、幻想形成或者白日夢:你持續地幻想一些沮喪的或者高興的場景,并且知道那是幻想。幾乎每個人在與人爭吵之后,自己獨處時都會在腦海中繼續構思吵架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自己句句是理,把對方駁斥的體無完膚,而我們都知道這是幻想。
23、搪塞:你為了一個目的和因為某個原因撒謊。
24、閑聊:你對不知道的事情撒謊,以減少低自尊感。男人閑聊時經常講中央領導的事情;北京的的士司機經常講“宮廷”里的事情。
25、壓抑:你忘掉不應該忘掉的想法或情感。
26、否定性幻想:你對發生在你面前的災難視而不見。汶川地震后,仍能好好工作的人就是否定性幻想。隔離與否定性幻想的區別:隔離:承認事實存在,否認情感。否定性幻想:不承認事實。
27、力比多壓制(精神上的性壓制):你對性或者武斷感到害怕,所以你變得依賴(口腔)或者固執。固執、嚴肅的男人也有可能是力比多壓制,性功能不行。有一個笑話:有一個男人說,我跟我老婆同名同姓!另一個男人說,我最討厭日本人了!
28、自我壓抑:三種使用途徑
a)一種功能受到干擾:你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強度停止工作,所以你不能感受某事導致的不愉快;日常生活中,會聽到很多人說:我不在乎別人說什么。而實際上沒有人會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的。有一個老和尚被別人在臉上唾了一口,老和尚一點也不生氣。
b)退回到早年的防御機制:你開始使用心理發展早期的防御機制;不知道汶川地震后,煙酒的消耗量是否增大,如果增大就說明人們退回到口欲期的防御機制。
c)無效的防御措施:你的防御再不能切斷情感,通過這樣的失敗懲罰你來減輕內疚。親人去世,過度悲傷。這樣的人可能會有優越感,指責那些沒有如他們一樣嚎哭的人,而沒有表達悲傷的人,可能會受跟深程度的內傷。
29、現實壓抑:你關注過去的時光,不考慮現實沖突。回憶。
30、形態學壓抑:你通過做夢來回避痛苦的現實。
31、壓制:你有目的地試圖去遺忘。想忘掉一個人,用盡辦法都忘不掉。
32、向幻想認同:你向你喜歡的英雄一樣行事。
33、向父母潛意識的和意識的希望和幻想認同:你父母禁止什么你就做什么,把他們墮落的愿望見諸行動,并受到懲罰。很多優秀的父母孩子卻非常糟糕!原因可能是父母的潛意識中壓抑了很多墮落的東西,這些東西投射給了孩子。孩子向父母潛意識的希望和幻想認同,就變成了如此糟糕的孩子。所以,教育孩子關鍵的是看父母怎么想,而不是怎么做。
三種基本情緒:恐懼——現在,現在正在發生可怕的事情。抑郁——過去,可怕的事情已經發生。焦慮——將來,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
34、向理想形象或者客體認同:你向你認為偉大的某個人一樣思考和行動。
35、向攻擊者認同:你虐待一個人,因為別人曾經虐待過你;這使你不感覺到痛苦的情感。
36、向受害者認同:類似于“替代性創傷”
37、向喪失的客體認同:你像一個你失去了的親人一樣行事。如果你總是收集他的紀念品而從來沒有悲傷過,那你就處于“確定的病理性哀傷”中。《哀傷與抑郁》——弗洛伊德
38、向內射物認同:你使內射物成為自己的超我的一部分。
39、誘惑攻擊者:你通過色情或者阿諛奉承誘惑他人,以減輕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