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讀大學時,接觸到了思維導圖。很喜歡,開始感覺用它無所不能,上課做筆記、生活中記錄個東西,都用它。一個中心、層層分支,配上提煉出的關鍵詞,再有點顏色和圖畫就更好了。這幾年有了小孩子,也在想以后怎么教她用。
關于怎么教小孩子用導圖,我的觀點是,可以分以下幾個階段:
1.家長主導做導圖,孩子觀看、參與。從生活中開始,比如安排周末活動計劃,可以做個圖文并茂,顏色亮麗的導圖。活動安排征求孩子意見,家長畫,孩子看著。然后,延伸到帶孩子讀書的過程中,家長重復示范,如何閱讀材料中的關鍵詞,關鍵詞分幾大類,如何構思及畫圖。
2.孩子主導做導圖,家長觀看、指導。等孩子觀摩一段時間后,可以試著讓孩子主導著畫導圖,開始的時候,不用嚴格遵循思維導圖的形式,主題、分支、關鍵詞、形象圖與色彩,幾個要素大概具備就好。孩子做完圖以后,家長一旁指導她修改完善。
3.孩子獨立使用導圖。經過前兩個階段,孩子初步具備獨立做圖能力,即她的抽象思維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可讓孩子獨立使用。為什么要強調抽象思維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呢?因為做學習、讀書筆記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思維導圖的繪制要求的話,思維導圖各個分支的劃分,要求使用者有較強的分類概括能力;各分支上的關鍵字的產生,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概括提取能力。孩子小的時候不具備這種能力。
最后,講幾句題外話。思維導圖用久了,你會發現它也有局限性。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有比它更好的思維可視化輔助工具。思維導圖使用分支、色彩和關鍵詞,有利于整體上把握內容框架,有利于記憶。但是,也是因為它過于強調關鍵詞的使用,對文章的行文思路、論證過程與方法有些忽略,也沒法用于記錄文中的經典句子。所以,把導圖用熟后,在以后的使用過程中,記筆記時在用導圖的同時,對于文中的論證思路等,需要用邏輯關系框圖(就是方框和各種箭頭的圖)輔助;對于書中、文中的一些經典表述,則用傳統的摘錄摘抄輔助好些。此外,在整理自己思路的時候,思維導圖是工具,背后是我們的系統化思維和結構性思維,需要你不斷學習新的框架(思維模型),用思維導圖+思維模型,可以幫助我們輕松地實現思想思維的延伸。
附幾張圖給大家:
1.朋友學生的導圖作品
2.孫子兵法的知識地圖中的附圖
3.圖解的手段輔助記憶新概念英語
4.視覺化手段輔助團隊解決問題
5.手繪(選擇《視覺思維》一書)
6.通過對已有信息聯線推導分析出新結論的“馬賽克調查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