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
(明代)道士——鄧青陽
人生天地原為客,
何獨家園是故鄉;
爭似區區隨所遇,
年年處處看梅花。 1.“區區”乃古人自我謙稱之意,等于現代小說所說的“在下”一樣。
人生原是天地一過客,但生命美麗,生活動人。雖然歲月的流水會將人生的記憶慢慢地沖洗干凈的--不管從前的轟轟烈烈或是平平淡淡,不管以前的名震中外或是默默無聞,最終一切重歸自然!然而我們始終是經歷過了。
所謂生者寄也,在這世界上哪兒又是我的家呢?寄居哪兒不是一樣!這些都是心理作用。其實所有經歷,都是人生的過程。當人緣聚會的時候,卻也是有,但散后不留點痕跡。真是:人生蹤跡知何是?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跡,鴻飛哪復記東西。
這首禪詩以景擬情,真心真意。表達了心與景一體的意思,契入一個“一”,識得本體也是這個一。此詩很飄逸,那么這個“一”與“止”有什么不同呢?止于一念。止即止念的意思,令一念不生。這兩個“一”有什么不同呢?止于一念也是契入一個“一”啊!一個是不生念,一個是妙用念。二者對應法,止是不生,“一”是本體的妙用,這兩個也是一體的。
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人世事,苦多樂少,此所以佛說為無常、苦、空、無我也。
佛法不是說無我嘛,那么那個本體又是什么呢?不是說無常嘛,也就是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那么為什么說那個本體是如如不動的呢?眾生以物質對應產生的我為自我,因此說無我才可以脫離物質欲望之我。無常指的是物質的世界,有生有滅為無常。既然有無常,那么一定有個不動的常性對應著,對人性來說,是一體兩面的。對佛性來說,沒有一體兩面,只有絕對的體。
所謂的說無我為了對應有我的無常。對應消除了,也就沒有了所謂的無我和有我。無我與有我也是邊見!因為所謂的無我是有我產生啊。有我容易產生局限的見地,無我則能夠博大。其實,無我也是一種邊見。當無我都消除這個見地時,你即真正的本我了。本體或者本真是不能用什么,或者見,或者物質可抓住的,本真是不可說的。因無法說,所以你想說也說不清楚,只有意會,無法言語說。感受在當下,接近本真之我。當下即此刻,既是現在的意思。前一念過去,后一念還未升起,那個中間也是空的么?中間的不是空,也不是有。說是空,還是對應有產生的空。因此中間的不是空。
物質上的東西容易放下;別人的侮辱、謾罵也倒好說;身見上的會難些,例如:身體上的苦與樂,欲望等;好像最難的是思維上的,比如:在我做事情的時候需要考慮清楚,依法指引自己的生活,還有,當聽到別人的觀點和自己不相同時(或者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自己都會感覺很不舒服,再比如我們去練習覺照,感覺像是失去了正常的思維模式(可能是我太較勁了),也會很不舒服,我感受到了那種強大的執著。
講法一般都是從行為上說,單說是在行為上止了,其實沒有什么意義,可能會帶來一些造做、更加的執著。要去從心地上真正的轉化,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規律,然后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契入行為,卻不會執著。對于一般人來講,兩性的欲望很難轉化,你若有因緣,何必轉化呢?如欲解脫,想解脫也需要過程的,念經,發愿可以解脫啊。認識本體需要過程的,修煉的過程是程序的需要,你不可能直接認識本體啊。…………努力在當下,前程自然好;擔心在此刻,前景難美好。
360docflash_1_
⊙當你把腳印留在我家園,你就走進了我的心田里,我會用感激的目光注視你,緊追尋著你離去的足跡,把幸福與快樂給你帶去。五象之鷹圖書館祝你開心每一天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