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在茶葉市場馳騁數月的茶友,興奮地跑到我這兒來說:“那天喝了一泡好茶,一口氣泡了四十泡,那叫一個好,太難得了……”如果是不相熟的,我多半會順情順意地附和兩句,如果很熟的,我會略帶刻薄地揶揄道:什么茶?茶水比?水溫?浸泡時間?口感標準?不確認細節別跟我吹……
茶耐泡是好事,但脫離開沖泡要素去炫耀泡了多少泡,除了忽悠外,就沒有什么意義了。通常說的泡茶三要素,即置茶量、泡茶水溫和浸泡時間,其中一個要素變化了,茶葉的口感和耐泡度都會發生變化。
假設我們泡一款大紅袍——武夷巖茶的一種。如果用110毫升的泡茶蓋碗,通常放5-6克茶葉。溫潤泡后,正泡首泡用高溫水,浸泡20秒來試泡,再根據茶湯口感和個人口味進行微調。一般品級的可以泡5-6次,高品級的泡到8次以上均屬正常。我見過有泡茶高手同款茶葉放到10克,掌握好水溫和浸泡時間,一口氣泡了15泡茶湯,和諧度不減。但技術不好的人,如此置茶量泡出的茶湯可能又苦又澀——奇葩的是有人就把這苦澀叫做“巖韻”,令人哭笑不得。
再如泡普洱生茶,200毫升容積的紫砂壺,一般放8克茶葉,煮沸的高溫水沖泡,平均浸泡時間30秒——苦澀度協調的茶湯可以出到10泡。有的執壺(泡茶人的雅稱)降低水溫,并調整浸泡時間,口感清甜的茶湯能泡出十五六泡,也不足為奇。
泡茶是個技術活,根據茶葉特性,如苦澀度、出湯效率等,選擇適當的主泡器,調整置茶量,泡茶水溫和浸泡時間,體會茶湯的變化,增加茶葉的耐泡度以獲得成就感,這也是品茶習茶的樂趣之一。但如果脫離泡茶的要素只談“這款茶泡了多少泡”,未免有不求甚解之嫌。如果再拿來作為這款茶的賣點忽悠消費者,就更不可取了。
轉自:養生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