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上幼兒園,我就一直為手工作業焦慮。面對一桌子卡紙、膠帶和彩帶,我經常一籌莫展。最后出來的成品七零八落,一碰就碎。我想起了小時候老師說的一句話“這孩子手笨”。其實,我的手并不笨,記得有一年游園會布置會場,我還是全班的綁氣球小能手。但這句話成了我心里的一個坎,令我多年來對手工類活動一直避之莫及。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不少,家長、老師無意中的一句話可能就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預言”,心理學上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項測試,在學校隨機抽出一批學生,他把孩子的名單交到老師手中,告訴老師這是他測試出來最優秀的學生,讓老師好好培養。一段時間后,他回訪這批學生,發現他們進步很大,真的成為最優秀的學生。為什么一個“謊言”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羅森塔爾認為是暗示的作用。“謊言”暗示了老師,老師又暗示了學生,于是學生變得更自信、上進。
每個孩子對自己最早的認識都來源于他人的評價。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家長、老師的每一句評價都在塑造孩子。有的家長擅長“見微知著”,孩子9個月不愿意爬時,就說孩子懶惰;孩子3歲不愿意分享時,便斷言孩子自私。久而久之,這樣的家長真的會培養出又懶又自私的孩子。有的家長特別樂觀,不論孩子怎么調皮搗蛋,只要有一點進步,就不會吝嗇贊美之詞,夸獎孩子勇敢、勤勞、堅強。于是,孩子真的漸漸地突顯這些品質。
所以,家長別隨便給孩子“貼標簽”。第一,批評孩子時不要說判斷性的話。孩子犯錯時,家長應就事論事,告訴孩子為什么不對,下次該怎么改正。第二,夸獎孩子時關注態度,而不是天賦。盡可能少夸孩子聰明、漂亮,這些品質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孩子相信自己很聰明,他可能會變得驕傲懶惰。因此,要更多地夸孩子勇敢、勤勞、認真。第三,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挑戰,比如期末考試不及格,但從另一個角度想,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表現做判斷,靜待花開是家長必修的一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