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華期間,南京的國際安全區,因為陸川、張藝謀的電影廣為國人所知。當年在開封,也有一所類似的安全區,先后收容了一多萬難民,使他們免遭日軍的蹂躪。這個安全區所在地,就是今天的開封八中,那時則是靜宜女中,創辦人是美籍修女蓋夏姆姆。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開始慘絕人寰的屠城后,美國教士明妮·魏特琳作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導主任,堅守校園,建立了國際安全區,為上萬名的婦女、兒童提供庇護之所,使他們盡量免遭日軍的性暴力和殺戮。在開封,同樣也有一群修女,她們在美籍修女蓋夏姆姆的帶領下,懷著巨大的勇氣與舍身精神,為中國人民做著同樣的義舉。
蓋夏姆姆
1938年6月,開封淪陷,古都被日本侵略軍占據,日寇到處燒殺劫奪。開封所有學校均因戰爭被迫關閉。未能逃出居民的生命財產朝夕不保。天主教會在這時大辦“難民收容所”,不論是否信教均可收容。
當時蓋夏姆姆除帶領所屬修女參加火車站的急救醫療工作之外,并將停課的靜宜校園辟為臨時難民營,收容受到戰火波及的中國難民,提供醫療與照顧,并派有意大利籍神父主持校園秩序,以阻止日本侵略軍的進入。
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日子里,“靜宜女中暫時停課,除了教室,校園里也搭滿了帳篷,先后收容難民一萬多人”(《 蓋夏姆姆的故事》)。同時教會委派教友高永昌(河北省人,后任靜宜女中校長)等人協助管理。
靜宜女中民國時期的大門
她們的大愛使學校成為安全區,不但為難民提供食宿,還在心靈上給予慰藉。大約一個多月后,避難者開始自動有人離去,到年底難民才逐漸散盡。
蓋夏姆姆于1920年9月29日率領五位修女來華,10月24日到達開封。1921年3月在草市街路西創辦華美女子學校,該校于1925年“五卅”運動后,宣布停辦。
1930年,蓋夏姆姆受譚維新主教的委托,在雙龍巷路北購置民房,開始改建擴建作為校址。
靜宜女中學生在學校留影
這個地址曾是史可法的故宅。李村人在20世紀50年代著作的《開封名勝散記》說現在的八中舊址在建立靜宜女中前,院中曾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明史道鄰故宅”六字。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曾經指揮了震驚中外的揚州保衛戰,譜寫了可歌可泣、名留青史的英雄篇章。如果按照石碑的文字推測,這里的舊址曾經是故宅,清代建立了祠堂。清末民初以后,連年戰亂,使史公祠淪為民宅,后被教會改建成靜宜女中。
蓋夏姆姆中文名字為“陸靜宜”,大家一致要求用“靜宜”二字作為校名,一方面表示對姆姆的崇敬之意,另一方面也紀念她創辦學校。校名定為:河南私立靜宜女子初級中學。
靜宜女中于1932年建成開始招生。第一學期招生,初中有51位女學生,后來增設高中部。
靜宜女生在學校留影
1932年私立靜宜女子中學校董共有9位知名的天主教人士,他們中有天津圣功女子中學校長,前北京大學校長,北平中央醫院董事,前求新工廠廠長,輔仁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研究員等。英啟良為北京市人,滿族,是天主教著名人士英斂之(英斂之曾創辦《大公報》及輔仁大學)的侄子。他擔任了靜宜女中的首任校長。
1936年靜宜女中校董增加到13人,里面有著名教育家、天主教著名人士、先后創辦震旦大學院,籌建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的馬相伯,20世紀上半葉中國著名企業家、慈善家陸伯鴻,國民黨軍高級將領、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河南省政府主席、保安司令商震,著名實業家、中國近代經由買辦發展成為民族資本家的朱志堯,時任河南教育廳廳長齊性一等。
1937年9月在校生增至500人左右。同年,靜宜小學在南關官坊街開辦。那里有主顧修女會的教堂,現存二層建筑與已經拆除的靜宜女中的樓房是同一圖紙建造的。
開封當時是河南省的省會,是教育文化中心。靜宜女中在創辦之初就定位在很高的起點上,當時學風嚴謹,算是開封有名的貴族學校。據靜宜女子中學檔案記載,自學校1932年成立以來到1936年四年間,“由本校送美留學者六人?!?/p>
靜宜女中要求很嚴格,學生一律住校,每周六可回家一晚,星期天下午必須回校。寢室里每個學生一床、一床頭柜,柜旁掛一白布口袋,可以裝換下要洗的衣物,床上一律白色床單鋪平,上課使用英語講課。
蓋夏姆姆和修女們在做好女子教育的同時,在開封,她們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當日黎明,日軍即全副武裝包圍了當時住在自由路(今開封市賓館)的美國本篤女修會和駐在雙龍巷靜宜女中和理事廳街教會對面的美國山林瑪利主顧會的全部美國修女17人,先集中于一處,后即押送到山東省濰縣集中營。
靜宜女中二號樓
靜宜女中同時也被封閉停課,經開封教區意籍傳教士出面交涉以后由意籍神父負責,才同意復課,蓋夏姆姆和修女們才被釋放。
1943年9月,因美英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陸,意軍潰敗投降,由意大利籍神職人員主持管理的靜宜女中,又被日軍封閉停課。后經梵蒂崗羅馬教廷駐華代表蔡寧的安排,從信陽教區調來兩名德國籍的神職人員與日本侵略軍交涉后,靜宜女中在停課達三四個月以后才又復課。
原教學樓,后在此建“逸夫樓”
靜宜女中雖然在教會的保護下得以艱難的繼續辦學,但是要接受日偽政權的監督。1944年,學校在日本人的統治下,除了英文課外,必須開設日語課。在當時的一張學生的成績表上,我們看到日語課排得很靠后,安排在所有的副科末尾。而英語卻排得特別靠前,明顯屬于“主科”。 這比起其他學校幾乎所有課程均以日語授課的安排來,有很大的差異。在那動蕩歲月里,大部分學校都宣布停辦了,而靜宜女中卻堅持獨立辦學,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1951年,開封市文教局開始對私立中學進行改革。靜宜女子中學經過校政改革,“奉開封市文教局指示,改為私立新生女子中學校。經費由公款補助。1953年開封市教育局統一學校規劃,將新生女子中學改為省立開封第八初級中學校?!?/p>
作者簡介:劉海永,開封杞縣人,專欄作家,癡迷于開封文史研究十余載,游汴尋味,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