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條新聞,美國有個名叫賈森·帕吉特的中年男子出了本書,說自己12年前遇襲,腦后挨了一悶棍,醒來后變成了數學達人,滿眼都是數學公式,洗澡的水流在他眼里都變成了直線。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結果顯示,帕吉特的左腦非常活躍。那一悶棍似乎改變了他的腦部結構,使他變成了數學天才。
醫學界將帕吉特的這個癥狀稱為后天性學者癥候群,有專家認為,這是大腦的代償性機制在運作——當右腦受損后,左腦負責彌補右腦失去的功能,從而激發了大腦的潛能。據悉,截至2014年,全世界約有40名后天性學者癥候群患者。
有人說,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同理,他讓你成為一名天才,或許會拿走你的一些什么,比如健康,或是讓你擁有許多怪癖。拿帕吉特來說,他稱自己在被襲后變成內向宅男,不愛見人,還用毯子蓋住窗戶,有潔癖,洗手時經常搓到雙手發紅。
同樣能造就天才的還有艾斯伯格綜合征、自閉癥、威廉斯氏綜合征、馬凡氏綜合征等,上帝拿來與之交換的條件各不相同。
說起艾斯伯格綜合征,這是一種精神上孤僻的狀態,被定義為“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癥”,由奧地利精神病專家漢斯·艾斯伯格于1944年首次發現。據悉,愛因斯坦、牛頓、凡·高、莫扎特都是這一病癥的疑似患者。
艾斯伯格綜合征患者專注于特定的事物,同時存在社交和溝通上的障礙,但智力與常人一樣或高于平均水平。他們無法理解常人言語字面意思以外的表達形式,比如表情、目光等,且自我情緒控制能力較差。艾斯伯格綜合征的致病原因可能有許多,如遺傳基因、生物化學污染、濾過性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時出現的一些問題等,患病概率為0.7%。
提起自閉癥,又是另一個概念了。它與艾斯伯格綜合征有點相似,但并不等同。有人說,自閉癥患者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艾斯伯格綜合征患者則是努力讓自己的小世界能夠與外面的大世界融合。
自閉癥是一種因神經系統失調影響到大腦功能而導致的終身發展障礙,癥狀在3歲前出現,患者有社交和溝通障礙,喜歡做重復單調的動作。其發病原因為遺傳基因、腦部疾病或創傷及其他生理原因。有些自閉癥患者具有某方面的天賦,比如音樂、數學。電影《雨人》中的“白癡天才”雷蒙就是自閉癥患者。
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研究稱,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自閉癥的形成。大體說來,其成因中,遺傳因素僅占一半,而各種環境因素,如新生兒時期的并發癥、個人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健康狀況以及生活方式等,則同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占到了一半。
還有一個威廉斯氏綜合征。它盛產音樂天才,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由基因排列失常造成。這種患者的發病率約為兩萬分之一,雖說是由于出生時體內的7號染色體少了20個基因所致,但較少源自遺傳。威廉斯氏綜合征患者多半有學習障礙,卻是“社交達人”,獨處反而會不安。他們似乎天生就有音樂細胞。
最后一個我所能想到的天才病癥,就數馬凡氏綜合征了。它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馬凡氏綜合征的患者有手指和腳趾較長,手臂平伸時長過身高等特征,估計中國每10萬人中有17人會患此病。患者最大的生命威脅來自血管病變,如治療不及時,壽命將止于30歲左右。從病癥上來看,雙手過膝的劉備、小手指特長的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美國女排著名主攻手海曼、美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都疑似患有此病。
天才的誕生總伴隨著遺憾,而且這些病癥目前是較難治愈的。盡管如此,也有不少人對其燦爛人生心生羨慕。其實普通人也能擁有閃耀的人生,如果你對某個事物很感興趣,不妨瘋狂地投入嘗試,忘我地努力付出,定會有所收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