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國內最大火鍋連鎖餐廳海底撈已從高瓴資本、摩根士丹利等五家基石投資者處籌集到了3.75億美元,占據IPO規模的近40%。
據悉,海底撈此次赴港上市共計發行4.245億股股票,定價在14.8港元至17.8港元之間,預計總共募集757億港元(合9.63億美元)。在這個定價區間內,海底撈的隱含估值在100億至120億美元之間。
在五大基石投資者中,高瓴資本和Greenwoods Asset Management分別認領9000萬美元,摩根士丹利和雪湖資本分別投資8000萬美元,Ward Ferry Management則將持有價值3500萬美元的股份。機構投資者將構成91%的股份,余下將分配給零售投資者。海底撈預計將于9月26日掛牌上市。
海底撈的急速擴張之路
據咨詢公司Frost and Sulliavan的數據,目前火鍋行業市場規模在中國餐飲業務中排名第一,占整個餐飲業市場份額的13.7%,每年增長約10%。2017年,火鍋店的總市值為4362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7077億元人民幣。
火鍋店的特征之一是高利潤率。根據2018年中國餐飲業年報編制的數據,火鍋店的毛利率可高達49.55%。和其他需要高技能廚師的中國美食不同,火鍋餐廳可以通過標準化流程進行操作,新門店能對此輕易復制。
在此基礎之上,海底撈憑借高質量服務的口碑實現急速擴張。招股書顯示,海底撈的餐廳數量從2015年的146間增長至2016年的176間、2017年的273間,截至2018年6月30日已擴大至341間。其中,二線城市餐廳數量快速增長,目前已占據總門店數量的45%。
門店快速擴張之際,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也呈逐漸上升態勢,從2015年的91.8元人民幣增長至2017年97.7元人民幣,截至6月30日整體顧客人均消費為100.3元人民幣。翻臺率達到4.9次/天,遠高于其競爭對手呷哺呷哺 (HK:0520)的3.4次。
門店規模擴大、高翻臺率、人均消費上升的共同作用下,自2015年起海底撈的收入實現了平均每年36%左右的增速,2017年收入達到106.37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6個月內收入總額為73.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4%,實現凈利潤6.47億元,同比增長17%。
無法忽視的三大風險
然而,急速擴張也為海底撈帶來一些挑戰,其中之一是質量監管問題。2017年7月,有媒體報道曝光了海底撈在北京兩家分店的食品衛生丑聞;另外,海底撈在新加坡的一家分店也被暫停營業兩周時間,因其違反了地方當局制定的衛生習慣標準。
海底撈競爭對手呷哺呷哺近日一則衛生丑聞再次引起了外界對于火鍋餐飲業衛生問題的關注。
上周,有報道稱山東省濰坊市一名市民在呷哺呷哺火鍋店就餐時,其懷胎的妻子從火鍋里撈出了一只老鼠。呷哺呷哺發表聲明稱初步排除因菜品出餐操作不規范或餐廳環境污染造成老鼠進入的可能,但除此之外并未給出合理解釋。
據呷哺呷哺8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其門店數量每年平均以100家的規模在擴張,在2017年達到759家,今年上半年再度新開了48家。
圖:呷哺呷哺股價走勢,行情來源:Inves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