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
大腸癌是起源于結腸或直腸粘膜上皮的惡性腫腫瘤,是臨床最常見的癌癥之一。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兩者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大腸癌按照腫瘤發病率依次為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盲腸癌、升結腸癌、降結腸癌以及橫結腸癌,歐美發達國家大腸癌發病率高,我國近幾十年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本文就大腸癌的初診、確診和大體治療方案做一簡單匯總:
結腸癌
初診(大腸癌的征兆):患者主要因便血、糞便性狀變化或排便習慣改變等疑似結直腸癌的癥狀就醫;或者因體檢或者其他疾病就醫,發現結直腸癌的征象。臨床上的結直腸癌患者多數都是通過這幾種路徑才被發現結直腸癌的。
醫生臨床評估:醫生根據臨床特點,以及初步輔助檢查結果評估是否疑似結直腸癌?如果是,須經一系列輔助檢查化驗結果確診結直腸癌以及臨床分期。確診后怎么辦?
大腸
第一、早中期 結腸癌可外科切除者的治療辦法:A、手術或內鏡治療,結腸息肉或結腸癌局部切除術:適用于0-I期結腸癌或腺瘤。內鏡下治療可考慮用于浸潤深度局限于粘膜層或粘膜下淺層者。而根治性結腸癌切除術+區域淋巴結清掃術:適用于預后不良者的0-I期,或II-III期患者。對于存在腸梗阻等并發癥的患者,須先進行糾正并發癥的手術,再擇期行根治性手術。對于高危II期和III期患者,須行術后輔助化療,一般于術后4周開始給予5-氟脲嘧啶(5-FU)聯合奧沙利鉑,或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這部分患者術后并不意味著一切OK,既要做完必要的化療,又要做好必要的營養支持,并要規范定期隨訪。
大腸癌
第二、早中期 直腸癌可切除者的治療方案:手術或內鏡局部切除術:適用于0-I期患者,可考慮采用經肛門切除術。根治性直腸癌切除術+區域淋巴結清掃術:比較適用于預后不良者的0-I期,或II-III期患者。放療:對于腫瘤體積大或淋巴結受累的III期中低位直腸癌患者,應給予術前放療或同步放化療(化療一般選用卡培他濱或5-FU聯合亞葉酸鈣);若術前未行新輔助放療,則術后需行輔助放化療。對于那些身體條件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放療的上述III期患者應給予卡培他濱或5-FU士LV新輔助化療。高危II期和III期患者于術后4周開始予輔助化療或同步放化療(術前沒有進行新輔助治療患者)。
腹痛
第三、對于一經確診就不能手術的 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方案。姑息性(粗略理解成不能治愈)手術和/或轉移灶切除術:適用于III-IV期局部腫瘤不可切除的患者,尤其是對于有梗阻、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患者。根治性切除術:適用于經同步放化療,局部腫瘤轉化為可切除的部分III期患者。對于僅僅有肝或者或肺轉移者,如果肝或肺轉移灶可完整切除者,同期或分期切除肝或肺轉移瘤病灶。而對于不能手術切除、高齡、合并嚴重并發癥而無法手術的患者,或局部不可切除者,給予同步放化療或姑息性減輕癥狀放療。對于經同步放化療,腫瘤降期的患者,再采用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
腸道腫物
偏晚期直腸癌(T3、T4、N+)須術前同步放化療。對于同時合并肝臟或者肺臟轉移,但盆腔原發病灶可以手術切除,應該先手術,術后輔助化療后行盆腔同步放化療;對于已經手術的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又再次手術機會、且臨床分期屬于II、III期術后務必同步放化療。
晚期結直腸癌的藥物治療策略:首先就是新輔助化療,一般是指術前為了降期、達到臨床手術目的而做的一種治療策略,方案一般同術后輔助化療方案,療程一般多為2-3個月,腫瘤降期后,可采用手術治療+術后輔助治療;術后輔助化療方案常見的有:5-氟脲嘧啶(5-FU)聯合奧沙利鉑,或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或者5-氟脲嘧啶(5-FU)聯合伊立替康,術前新輔助化療、術后輔助化療總療程一般不能超過半年。姑息性化療:對于那些特別晚期不能手術治療者,單用或者聯合應用5-FU、奧沙利鉑、卡培他濱、伊立替康,或讓患者加入臨床試驗。靶向藥物治療:給予貝伐珠單抗或者西妥昔單抗(RAS野生型)單用或者與上述化療藥物聯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