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兔肉串)
極端的美食
自貢人吃牛肉很有一套,便是尋常人家的碎牛肉炒芹菜也有過人之處,加了泡姜泡海椒,香辣異常。北宋以始,井鹽采鹵是用牛作為牽車動力,故當地時有役牛淘汰,而當地用鹽又極為方便,于是鹽工們將牛宰殺,取肉切片,放在鹽水中加花椒、辣椒煮食,其肉嫩味鮮,因此得以廣泛流傳,成為民間一道傳統名菜。后來,菜館廚師又對“水煮牛肉”的用料和制法進行改進,成為了流傳各地的名菜。水煮牛肉的做法,是先用上好豆瓣和辣椒切碎煸至深紅,然后加二湯,入料酒醬油燒沸,把切得很薄的牛肉片散入湯中,旺火燒沸后,略加翻攪便馬上起鍋。盆內用嫩豌豆尖或萵筍葉子墊底,牛肉上面撒一層海椒面,一層花椒面,淋上沸油。上桌時一定還滋滋地響,冒著細油沫,那個香啊,不擺了。那些掌勺的幺師經常夸口自己的火候——“我的水煮牛肉,起鍋的時候還是生的,端上桌子就熟了!”該菜色深味厚,香味濃烈,肉片鮮嫩,突出了麻、辣、燙的典型風味。
有關火邊子牛肉,人們已經十分熟悉,但可以補充的細節是很多的。民間是這樣形容當年的自貢:“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河小鹽船多,路窄轎子多”,這其中“兩多”都與牛有關,這反映了牛在當時鹽場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說牛興場旺、牛亡場衰,一點也不為過。將牛屎潑在山坡草地上,春天草壩上會生出一種菌子,吃起來非常鮮美,被叫作露水菌。“火邊子牛肉”“水煮牛肉”“火爆黃喉”“粉蒸牛肉”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美味佳肴。
清朝鹽業鼎盛時期,鹽場常年擁有耕牛3萬多頭。乾隆年間,自貢鬧了一場罕見的牛瘟,瘟疫從大安寨開始向各鹽場蔓延。這下可就慘了,特別是鹽商,因為牛死后無動力推水燒鹽,損失自然慘重,逼得鹽商們一個個愁眉苦臉,眼看著死牛沒有辦法。其中也有最機靈的,大安一位姓熊的大鹽商,采納手下一名管家的主意,將死牛造成的損失,轉嫁一部分給工人。既然拿不到工錢,無奈之下,工人們也只好認了。于是乎,鹽工家家都把牛肉當飯吃。那年頭的自貢,正是八九月的三伏天,正是食物腐爛變質的季節,怎么辦呢?
有個鹽工叫曾樹根,人稱曾二娃,機敏過人,其父曾是大安一帶有名的“伙房”(即廚師),自幼受到耳目熏陶。曾二娃把不成張片的牛肉大刀砍成坨,腌進鹵水缸里,將上等牛肉(主要是牛屁股一段)用快刀細心地割成薄片,然后將薄片一張張粘貼在竹篾折上,放上適量食鹽,讓其盡快晾干。待這種薄片牛肉的水氣風干之后,他像熏臘肉一樣,用松枝、花生殼等等微火熏烤,不料牛肉本身缺乏油脂,熏后的牛肉干總有一股股煙焦味,口感不好,幾次試驗,均不成功。在旁觀察的母親提醒兒子說:“你用牛屎粑試試看!”用牛屎一熏,不覺煙味,只感到一股股清香撲鼻。曾二娃立即用木棍釘起一個烤架,把晾干的薄片牛肉分別架在四周,進屋內用火鉗夾出正燃著的3塊牛屎粑,棚在架下燃燒,只見牛屎粑的邊緣發出絲絲微火,火焰似天然氣一樣呈綠色,沒有一點煙味,火的邊緣正好烤在薄片牛肉上,一個小時后,曾二娃取下架上已經被火烤干的牛肉片,再用干凈棕刷刷上一層熟油,撒上早已準備好的小蔥末,把牛肉切成小片,放進嘴里品嘗,頓覺得鮮香出奇。由于牛屎特殊香味的作用,牛屎粑的邊緣之火,其溫度不高不低,又無任何異味,這是其它燃料做不到的,因此,這種用牛屎烘烤牛肉干的做法傳開了。這就是火邊子牛肉要用牛屎粑來烘烤的由來。如今的自貢鹽業,早已用現代化的機械代替了當年的牛力,時過境遷,現在有好多火邊子牛肉,雖然還保持著許多特點,但因為烘烤的燃料不再是用牛屎,唯有自貢市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的“長明牌”火邊子牛肉一直是沿用傳統“牛屎粑”烘烤工藝,由八道工序精制而成。至于還有人在牛糞火中加入松枝和青竹來烘烤牛肉,當屬后來的奇想了。
李庶咸的闊氣在當時超過了一般的州官,在飲食方面也是奢華而求極端的。他當時與陜西鹽商多有往來,秦商從陜帶了很多綿羊來自流井,李庶咸在三多寨特修建羊圈,請專人以玉米、鹽巴炒豆來喂養。到冬至,個個膘肥肉多。于是他排開燙皮羊全席,動輒幾十道菜,八寶羊肉、粉蒸羊肉、佳味羊肉、雪花羊肉、扎板羊肉,乃至烤羊肉、叉燒羊肉等等,窮其想像,庖廚盡力為之。值得一提的是一道叫“炸羊尾”的菜,非大尾羊而不可為,味道似油非油,似肉非肉,引得大人物們交口稱贊。本地普通人家自然不可能獲得李庶咸的邀請,只好自己試驗,竟用豬邊油來代替,東施效顰,畫虎不成反類犬了。如今,那些咋咋呼呼的小河幫館子,怕是不知道“炸羊尾”為何物吧。
美字“從羊從大”,本義為“甘”。美字的結構是“羊”和“大”的組合。顯然,它表達了中國古代人對“羊大”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感受并不來自羊的體形的肥碩,而僅僅限于對羊的味覺上的感受。這從“美”的本義是“甘”可得到證明。而“甘”又是什么呢,“甘”者,“從口含一”也;也就是說,口含食物,或用口去嘗食物,可以產生“甘”。由這種味覺的感受引伸開去,中國文字中的“甘”又同時有“悅”“樂”“快”的意思。但當地人沒有這么文雅,他們只說,到味!巴適!
這個說法來自于本土著作《川鹽史論》。但我在自貢生活了三十多年,知道本地人酷愛吃青蛙,一是像泡菜那樣泡,或者煙熏,當然最膾炙人口的是用朝天海椒、嫩姜絲爆炒青蛙,很多人可以一氣吃兩斤,是道著名的本地菜,卻沒有吃過“落湯青蛙”,就是本地人也顯得孤陋寡聞了。
終成川菜一派
自清中葉以來,東西南北萬商云集,鹽船漫合,至抗戰之始,京、魯、豫、蘇菜麇集鹽都,各顯神通。自貢烹飪歷經二百余年,終成川菜一派——小河幫。如今在成都的鹽府人家、蜀江春、阿細食府、徐媽、沫若藝術院等自貢菜館,其“掌盤牛肉”“壇子美蛙”“血泡肉”“炮烙鵝掌”“香嘴肉”“鮮椒拌兔”等經典菜肴已經贏得了八方喝彩。
這就是說,人可以任意改變自己,包括頭發的樣式、說話的口音,甚至觀念行為等等。但是,人永遠無法改變的是自己的口味。可以說,口味是人類最深的癮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