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
我國自古重視教育?!渡袝氛f:“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崩咸鞛榱俗o佑天下萬民,為他們安排了君,又安排了師。君是民眾的組織者,沒有君,民眾就是一盤散沙;師是民眾的教育者,沒有師,社會就會迷失方向。教師的重要性,堪與君匹敵。我國現存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學記》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育為先。”可見教育優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孟子說:“
一、家庭教育關乎家運、國運
古人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從學理上說有兩個原因:首先,孩子好比樹苗,根栽得正不正,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他將來成才與否,故《易經》有“童蒙養正”之說,童蒙時代能否“養其正”,關系重大,民諺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絕非無稽之談;其次,孩童尚未入世,思想單純,教育容易奏效,古代諺語說“教婦初來,
對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將影響孩子一生。對一個國家而言,太子教育善否,將直接關系到國運的短長。《大戴禮記·保傅》解讀周秦歷史,殷商享國六百年,周朝享國八百年,天子傳位,都超過三十世;秦為天子卻是二世而亡!兩者反差如此強烈,原因何在?在于對太子的教育!周人對太子的教育可謂不遺余力,從襁褓時期開始,一直到成年,每個成長環節都嚴密設計,調動各種方法,著力涵養其德性,使太子“習與智長,中道若性”,具備治國的優秀資質。秦則相反,趙高教育
有鑒于此,古人特別重視對兒童的教育,《管子》中的《弟子職》,《禮記》中的《曲禮》、《少儀》、《內則》,以及清初出現的《弟子規》,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教材,包括如何孝敬父母、
二、家訓之祖:
先秦兩漢的兒童教育的教材,都是面向全社會而作,沒有特別指向的對象。直到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面世,出現了由家長依據家庭具體情況、為子女制定專門的訓誡條令的教育模式,才改變了這一局面。
《顏氏家訓》堪稱中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學者贊譽,史不絕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稱“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王鉞《讀書叢殘》贊其“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袁衷《庭幃雜錄》稱:“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p>
《顏氏家訓》開家庭內部教育之風,令人耳目一新,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爭相效仿,影響世道、人心的家訓杰作,代有所出,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引領世風的作用。以下略舉數例。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撰作《帝范》,包括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十二篇,縱論帝王親政之道,以此賜予子女學習。太宗說:“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訓誡之言,盡在其中。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子之后,最杰出的思想家,所撰《朱子家訓》,出入經史,融會精粹,倡明五倫要則,日用常行之道,尊老愛幼之法;其中“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更是金玉良言,被廣為傳播。
清儒朱柏廬的
康熙是清代十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文治武功,彪炳清史,他撰寫的《庭訓格言》,從歷代經典中精選七十八條富于人生哲理的格言,每條之下均引用經史百家之語加以訓解,結合自己踐行的體會,娓娓道來,文字淺近,語言親切,平易之中不乏深刻,乃是康熙人生經歷的總結與提煉。
曾國藩的“家訓”,非常特殊,沒有如上面所舉的固定條理,而是散見于他的家書之中。曾國藩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給家人寫信,無不諄諄告誡,多方訓導,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居官自傲,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等。
以上所舉,均堪稱家訓典范,影響深遠,是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值得今人借鑒。
三、歷代家教的文化內涵
家訓是家庭、家族內部自我教育的條理,有很強的針對性。由于各家的文化程度、社會地位、人生訴求各不相同,所以家訓的內容豐富多彩,略作歸納,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劃定行為底線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要做守法之民。曾國藩說:“子孫雖愚,亦必略有范圍也。”這個“范圍”,就是不許出格的規矩。這是家庭內部絕對不得觸犯的底線,許多家訓都有明確規定,如北宋陳俊卿《家訓》:“毋作非法而犯典型,毋以眾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貧,毋以賭博而蕩產業,毋以謠辟而墜家聲。”福建連城培田吳氏《家訓十六則》內有“五戒”:“戒淫行,戒匪僻,戒刻薄,戒貪饕,戒爭訟?!备=?/p>
凡是觸犯戒條,而有屢教不改者,要送官處置,李光地《家族公約》規定:“有犯規條,我惟有從公檢舉聞于官,而與眾共棄之,不能徇私庇護?!庇行┘易暹€會用死后不得葬于家族墓地的方法,處以“名譽刑”,福建浦城
2. 教子當嚴
父母溺愛子女的現象很普遍,但后果很嚴重。《顏氏家訓》批評“無教而有愛”的做法,飲食上“恣其所欲”,犯了錯誤,應該訓誡,反而獎勵;等到驕慢成習,方才想到要抑制,為時已晚,即使捶撻至死也沒有效果,“終為敗德”。顏之推還舉例說,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愛,“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結果暴慢日滋,死于非命。
司馬光說:“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比绻^于寵愛,驕、奢、淫、逸四大邪惡就隨之而來。他贊同“慈母敗子”的古訓:“愛而不教,使淪于不肖,陷于大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
3. 勉學與交游
書籍是引領人類進步的階梯,人要上進,不走歧路,必須讀書?!额伿霞矣枴?“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敝觳畯]《治家格言》:“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鳖佒普f,孩提時期,精神專利,乃教育良機,自己七歲時背誦的《靈光殿賦》,至老不忘。二十歲以后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顏之推說,年少之人,神情未定,最易受外人影響,“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他說,墨子看到潔白的絲放入染缸后馬上變黑,聯想到人交游不慎而敗德,非常傷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 社會公德
國家機構的運作,以及公共設施的建造等,都仰賴于政府的稅收,及時繳納賦稅,是民眾應盡的責任。不少家訓將此作為家庭守則之一,如北宋楊億《家訓》有“完國課”一條,“國課”指國家的課稅,“完”指足額繳納。福建永定客家《胡氏族規》第一條便是:“錢糧為國家正供,自應遞年完納,不得拖欠。”《盧氏家訓》也有“定錢糧以省催科”的條文。體現了正確的社會責任。此外,許多家訓還有
5. 人生價值觀
不少家訓提出價值判斷的條文,涉及婚姻觀的,如《朱子格言》:“嫁女擇
司馬光《家范》倡導正確的義利觀,他批評做長輩的多只知從物質上滿足子孫,殊不知,“適足以長子孫之惡,而為身禍也”,“子孫自幼及長,惟知有利,不知有義故也”。
還有一些家訓格局很高,教育子女樹立真正的人生追求,如山西祁縣喬家《家訓》:“有補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學問曰富,有廉恥曰貴;是謂功名富貴。無欲曰德,無為曰道;無習于鄙陋曰文,無近于曖昧曰章;是謂道德文章。有功名富貴固佳,無道德文章則俗?!绷钊舜笥谐裁撍字?。
經由長期的文化浸潤,各地出現許多文化世家,最負盛名的是山西聞喜的裴氏與福建
四、家風建設的社會意義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惫糯医叹褪悄芙拥貧狻⒃鷮崒嵏淖冟l風民俗的有效舉措。
如上所述,傳統家教的內容總體是健康向上的,沒有大而無當的空談,而是把積極的人生理念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從行為入手,細致入微,潤物細無聲。由于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使用的是
長期以來,由于這一傳統的斷裂,民眾都將教育推給學校與社會,面對千家萬戶,政府又無力應付,因而亂象叢生。家教是民眾自己教育自己的極好形式,毋須政府投資,毋須學者立項,如果我們能及時發起家風建設,領導帶頭參與,根據自家的具體情況制定家訓,則社會風氣的轉變,全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一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