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牽頭的以中國人群為主的SURPASS-AP-Combo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登頂Nature Medicine雜志,結果顯示,Tirzepatide(是一種GIP/GLP-1受體激動劑)治療成人T2DM患者的控糖減重效果顯著,且安全,為中國T2DM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
SURPASS-AP-Combo是一項為期40周的多中心、隨機、開放標簽的Ⅲ期臨床試驗[1],旨在比較接受三種不同劑量的Tirzepatide(5 mg、10 mg、15 mg)和劑量滴定的甘精胰島素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結果表明,與甘精胰島素相比,Tirzepatide在亞太地區(中國人占83.4%)2型糖尿?。═2DM)患者人群中表現出更好的HbA1c(P<0.001)和體重(P<0.001)降低效果。研究中各組未報告嚴重低血糖事件,總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SURPASS-2研究表明,與單一作用靶點的GLP-1RA司美格魯肽1 mg相比,40周時GIP/GLP-1受體激動劑Tirzepatide 5 mg、10 mg和15 mg治療組的HbA1c水平自基線分別下降2.01%、2.24%和2.30%,而司美格魯肽組HbA1c下降1.86%(P<0.001)。同時,40周時Tirzepatide 5 mg、10 mg和15 mg組體重較基線分別降低7.6 kg、9.3 kg和11.2 kg,均優于司美格魯肽組的5.7 kg(P<0.001)。
Tirzepatide是首個GIP/GLP-1受體激動劑,它是一種由39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以天然GIP序列為模板,經過編輯修飾而成,能夠避免被DPP-4蛋白水解并延長其在血液循環中的半衰期,從而成功實現每周給藥一次。Tirzepatide并不是簡單的GLP-1RA結合GIPR激動劑(GIPRA)。首先,Tirzepatide被設計為單分子、雙靶點,可同時激動GLP-1R和GIPR。其次,Tirzepatide結合GIPR的親和力與天然GIP相當,結合GLP-1R的親和力比天然GLP-1弱約5倍。最后,Tirzepatide對GIPR的激活與天然GIP相似,但對GLP-1R的激活與天然GLP-1不同(減少了GLP-1R內化),從而能夠最大化地發揮Tirzepatide的藥理作用[16,17]。在胰島β細胞中,Tirzepatide能夠選擇性結合并同時激動GIP和GLP-1兩種天然腸促胰素受體,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促進胰島素第一時相和第二時相分泌,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同時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從而更強地發揮腸促胰素效應,調節血糖[18]。GIPR與GLP-1R還分布于中樞的代謝區域,因此Tirzepatide可以通過相應受體來抑制能量攝入;此外,GIPR還在下丘腦非神經元細胞(如少突膠質細胞)中表達,有助于協同GLP-1抑制食欲;最后,中樞GIPR激動劑可改善GLP-1R激動引起的惡心和嘔吐,從而增加GLP-1RA的耐受性。因此,GIP和GLP-1受體在中樞的同時激動可發揮協同減重作用。并且脂肪組織存在GIPR表達,GIPR的激動能改善脂肪組織的功能及內臟異位脂肪沉積、改善全身胰島素敏感性并改善血脂[10]。綜上,Tirzepatide發揮的是GIP和GLP-1的協同作用(1+1>2)。GIP/GLP-1受體激動劑治療T2DM患者的多重獲益[5]
【相映成趣】
腸促胰素是一類在食物刺激下,由腸道內分泌細胞合成分泌的激素,可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抑制α細胞不適當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延緩胃排空及抑制食欲等多個途徑參與機體血糖穩態的調節。1960年發現了“腸促胰素效應”,即口服葡萄糖后的血漿胰島素水平高于靜脈注射葡萄糖時的水平,證明確實存在一種腸道激素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1973年,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釋放多肽(GIP)成為第一個被發現的腸促胰素,而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在隨后的1987年成為第二個被發現的腸促胰素[7]。GIP是一種含有42個氨基酸的多肽,主要由位于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的K細胞分泌;同時GIPR在脂肪上有分布,GIP可增加脂肪組織的血流及脂蛋白酯酶的活性,促進甘油三酯水解、葡萄糖與脂質的攝取進而儲存脂肪,從而抑制異位脂肪沉積并改善能量代謝[8,9],減少游離脂肪酸導致的胰島素抵抗[10],這是GIP的獨特性。
GLP-1是一種含有31個氨基酸的多肽,主要由小腸的L細胞分泌;GLP-1的獨特性在于能夠延緩胃排空。而GIP與GLP-1兩者可分別與胰腺β細胞GIPR和GLP-1R結合,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增強餐后胰島素分泌[11]。同時,GIPR和GLP-1R在中樞都有分布,激活后可以減少攝食量,抑制食欲,增加飽腹感和滿足感[12]。
在健康成人中,腸促胰素效應引起的胰島素分泌約占餐后總胰島素分泌的70%,其中GIP貢獻約2/3的腸促胰素效應。但在T2DM患者中,腸促胰素效應引起的胰島素分泌減弱至30%左右[13],其中GIP促胰島素分泌的作用明顯減弱,而GLP-1促胰島素分泌的作用仍部分保留,因此后續藥物研究集中于開發GLP-1受體激動劑(GLP-1RA)。但GLP-1RA劑量相關的胃腸道副作用使得其強效降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尋求多靶點聯合激動(增強療效的同時并不增加副作用)成為當前降糖藥物研發的熱點。研究發現,當T2DM患者血糖糾正后,GIP促胰島素分泌的作用仍可得到改善[14,15],這使得雙靶點GIP/GLP-1受體激動劑的研發成為可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