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南宋“紙幣之父”錢端禮主導發行的行在會子是怎么用的?

紹興三十一年(1161)二月,錢端禮以權戶部侍郎的身份,主導設立行在會子務,正式發行紙幣行在會子。史書對當時規定的記載比較簡單,僅包括:會子務隸屬于都茶場;行在會子的面額分為一貫、二貫、三貫,共三種;東南地區在向中央繳納賦稅時可以使用行在會子;皇帝向會子務撥款十萬貫作為啟動經費;先用徽州(今安徽黃山市)紙印刷會子,后使用成都紙。

從紹興三十年(1160)二月錢端禮擔任臨安知府開始,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二月他主導發行行在會子,前后不過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中,錢氏在臨安試驗官營便錢會子,在湖廣、兩淮考察見錢關子。

毫無疑問,試驗與考察的結果應該令錢端禮和朝廷十分滿意,并且直接反映在行在會子的發行措施中。例如,以官方資金作為發行本錢明顯來自于官營便錢會子的經驗;而東南地區用會子交稅,則既繼承便錢會子的職能,又參考了見錢關子在長距離流動上的效果。

會子務隸屬于都茶場。榷貨務都茶場是南宋國家管理、發行茶鹽鈔引的地方,也是兌現見錢關子之處。從機構隸屬關系上看,行在會子很可能繼承了見錢關子與茶鹽鈔引的關聯。宋元之際的著名歷史學家馬端臨在他的不朽著作《文獻通考》中對此發表了評論,他說:“正因為商人每年要花一千萬貫錢(包括行在會子)購買茶、鹽、香、礬等產品,這些產品的價值可以暗中保障行在會子的實際價值,而不是單單依賴銅錢。另一方面,官府出賣這些產品獲得的收入也不少,不需要全靠發行會子來支撐國家財政。”從馬端臨的意見中,我們可以對朝廷將會子務隸屬都茶場的意圖略知一二。

或許會子務在實際的運作中會遵照更為細致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已經不存于史書。不過,此時朝廷上下確實還處于摸索狀態,大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意思。與行在會子有關的規定也是在摸索中方能一步步地具體起來。

這里還有必要說明一些特殊概念。

首先是南宋的東南地區和上文實際包括的東南地區。我們都知道南宋基本上只占據北宋的“半壁江山”,其與金朝的分界線大致在淮河一帶。所謂東南地區,一般指除四川之外的南宋控制區域。這既有地理方面的考慮:四川確屬西南地區;也有財政方面的原因:四川與行在距離遙遠又以鐵錢為主要貨幣,與其他東南地區交通不暢、貨幣不通,具有較強的財政經濟獨立性。南宋人在討論財政問題時,一般也將東南地區與四川分開。但是,前文規定中的東南地區并不包括所有的東南州縣。當年七月,宋高宗下詔說新制造的會子可以在淮、浙、湖北、京西路州軍行使,大概只占東南地區的一半,而兩廣、福建、荊湖、江南等路分則不在其內。當然,行在會子的流通范圍后來逐漸擴大,僅在兩廣地區推廣緩慢。

其次是會子面額所實際指代的金額。也許有些熟悉會子發展史的讀者認為這無須解釋,行在會子在后期因濫發而貶值,自然達不到其所宣稱的面值。但我在這里要說明的并不是這個層面的問題。一般意義上,“貫”是用以描述1000枚銅錢的單位,但古人在日常使用時常給“貫”加上一些限制因素,使“一貫”不一定實際指代1000枚銅錢。這些限制因素來自于非常著名的“短陌”制度。“陌”是“佰”的通假字,表示100枚銅錢。所謂“短陌”,從字面意義上說便是不到100枚銅錢,也即,把不到100枚的銅錢當作100枚來使用。如我們說1貫80陌,實際指以800枚銅錢當作1貫;500文60陌,指以300枚銅錢當作500枚。短陌是我國傳統時期的特殊計錢方式,據稱其出現與銅錢數量緊張有關。當然,歷代的短陌各有具體原因,不可一概而論。短陌制度甚至延續到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阿Q正傳》中便有趙白眼的母親使用“三百大錢九二串”(以276枚錢當作300枚)買衣服的情節。

宋代國家財政中使用的短陌被稱為“省陌”。省陌之“省”指代尚書省,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朝省、朝廷;省陌指以770錢當作1貫。如果我們在宋代文獻中看到“某某貫省”,便是指省陌;相對的,如果見到“某某貫足”,則指一枚不差的足陌。行在會子面額中的一貫、二貫、三貫都是省陌,若會子不貶值,則分別相當于770、1540、2310枚銅錢。下圖是我拍攝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館藏“行在會子庫大一貫文省鈔版”及其印樣,印版左上方與印樣右上方都有比較清晰的“大一貫文省”字樣。該印版被鑒定為南宋時代的產物,盡管有研究者(包括筆者在內)認為它可能是民間偽作而非官方使用物,但印版上的字樣至少表明在南宋人的常識中,行在會子的面額確以省陌標示。

↑“行在會子庫大一貫文省鈔版”與印樣

和最初讓商人購買官營便錢會子一樣,錢端禮也在臨安組織民眾用銅錢兌換行在會子。在都茶場會子務之外,當時臨安城內還開設有五個會子務專門負責銅錢收換工作。民眾每兌換1貫銅錢,需要額外繳納10文作為手續費;如果想將會子換回銅錢,手續費則是20文(一說10文)。據說,當時行在會子上寫著“就某處兌換,收工墨直二十文”的字樣。“工墨直”字面上指人工、墨水錢,其實就是手續費。

總之,此時的行在會子似乎保留了便錢會子與早期見錢關子可以兌現的特征,為了與后來不兌現的見錢會子相區別,我在這里姑且稱為“舊會子”。

既然舊會子可以兌現,宋廷就要準備相當多的現錢作為本錢。本錢類似于今天的銀行準備金,但又不完全相同。銀行存款準備金指商業銀行庫存的現金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銀行的部分,目的是保證商業銀行有充足的清償能力。存款準備金率可以由中央銀行根據經濟運行狀況做出調整,簡單地說,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銀行可用的貨幣減少,反之則增加,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因而被影響。從這個角度上看,會子本錢當然達不到存款準備金的復雜程度,朝廷也不會利用本錢數量來主動影響經濟。

在宋人此時的概念中,本錢是發行行在會子的絕對基礎。盡管他們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紙幣持有人都要求兌換銅錢或同時來兌換,宋人還是覺得本錢應該多多益善,最好達到會子發行額的100%。因此在應對海陵王南侵,最需要用錢的時候,宋廷還是想方設法為會子籌集本錢。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地處江淮戰爭前線的統兵機構都督府稱:“現在會子流通順暢,如果多加積蓄本錢并即日兌換,商旅就不至于阻塞難來。希望讓禮部發行一萬道空名度牒,交由各個路分出售。出售的錢放到建康府,專門作為會子本錢。”度牒是官府頒發給僧人的注冊證明,由于注冊僧人能享受一定的免稅、免役權利,許多人希望購買度牒以備不時之需。一道度牒通常售價幾百貫,南宋朝廷常用度牒籌資。一萬道度牒如順利出售,會子本錢便可增加數百萬貫之巨。

但這樣騰挪資金,多少有些拆東墻補西墻的味道。更何況大量度牒流入民間,擁有賦役特權者越來越多,也會對宋廷的長期財政收入與社會管理造成不利影響。有人便認為“賣出一萬道度牒就減少了一萬名農民。長此以往,農民越來越少,生財之道不該如此”。所以在宋金戰爭結束、“隆興和議”達成之后,宋孝宗一直致力于控制行在會子的發行數量,并于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至次年六月間在臨安府的六個會子務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會子回收運動。

據負責的戶部官員唐瑑匯報,行在會子于紹興三十一年(1161)至乾道二年(1166)七月一共印制了2800萬道;截至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十四日,官府動用了其中的1560多萬道,而被使用的會子中有980萬道正在民間。乾道三年(1167)六月,戶部侍郎曾懷又匯報說民間尚有490萬道沒有收回(一說519萬)。

為了方便說明,我假設唐瑑在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十四日開市之前向皇帝匯報,并以他匯報結束的那一刻作為觀察點。在這個沒有交易發生的靜止時間點上,只有55.7%的行在會子真正被使用,剩余部分被保藏。我想朝廷在需要時仍然會動用剩余的44.3%,只是戰爭恰好結束而已。在1560萬中,37%以上的被使用會子被官府掌握(580萬)。如果以會子占有量來考慮社會財富分配狀況,那么官府占有37%以上的財富;當加入沒有進入流通領域的行在會子后,這一數字高達65%。宋廷一旦在開市時啟用這部分行在會子,民間財富將遭到稀釋。從這一個小的側面便可窺知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在多大層面上被官府財政影響。當然,此時行在會子總量在全部貨幣中的比例并不高,我上面的計算有些夸大了真實情況,其實只能說明用會子表示的那部分社會財富。南宋后期行在會子占比越來越高時,類似計算的結果也越來越接近真實。

另一方面,在會子回收運動八個月之后仍有50%的民間流通貨幣沒有被收回。唐瑑稱每月不過收回六七十萬貫,以日為單位的話則是二萬貫左右。這說明即便是行在會子這種面額較大的貨幣,散至民間后也很難回流。回收運動的回收點僅設在臨安府的六個會子務,絕大多數外地民眾不可能專程跑到臨安,他們只能選擇把自己的行在會子低價賣給收購商人。所以,除了臨安府本地人和某些經常往來臨安的商人之外,去會子務兌現銅錢的應該以這類收購商人為主。

唐瑑雖然抱怨回收速度慢,卻承認收購商人“輻輳行在,所以六務支取擁并喧鬧”,臨安城六個會子務內肯定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此次回收活動付出的代價巨大,宋孝宗從其“小金庫”中掏出了數百萬兩白銀以供兌換。尚在民間的行在會子雖然僅剩下不到五百萬貫,可白銀卻因此暴增了幾百萬兩之巨,臨安府市場中白銀價格有所下跌。掌管行在重兵的殿前司高級軍官“殿帥”王琪向當時的執政大臣訴苦,稱:“白銀泛濫,軍餉中的白銀貶值,軍人們叫苦不迭。”于是朝中多名官員向皇帝建議重新發行會子以平衡白銀數量,重臣魏杞也說:“今會子已非前日比。”宋孝宗在猶豫之后還是同意了。

朝臣們思念行在會子,宋孝宗同意重新發行,其情可以理解。畢竟相較白銀,行在會子有許多優勢。首先,白銀的價值太大,行在會子的面額相對適中。

宋代白銀基本以銀錠形式流通。銀錠有其形制,主要分為五十兩、二十五兩、十二兩半三種,偶見十兩。以1兩白銀兌銅錢2貫計算(實際可能更多),這三種重量的銀錠相當于銅錢100貫、50貫、25貫,因此白銀一般只在大額貿易、財政調撥和征稅時被使用,日常小額交易中難覓其蹤跡。《水滸傳》常描繪江湖好漢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最后從懷中掏出若干碎銀瀟灑地甩給老板的場景,只是作者將明代的現象化用到宋代而已。與之相對,紹興三十一年(1161)會子的面額為3貫、2貫、1貫;隆興元年(1163),宋孝宗將會子面額進一步縮小為1貫、500文、300文、200文,使會子在大額或中小額貿易中都能發揮作用。當然,宋廷仍主要發行1貫會子,其余三種小面額會子并不常見。比起動輒價值幾十貫的白銀來說,會子面額無疑較為適中。其次,白銀雖然面額大,但還是相對偏重。若換算為現代單位,五十兩白銀約重2千克,二十五兩約重1千克,十二兩半約重500克。盡管遠遠輕于銅錢,但與幾十張紙比較起來仍然笨重些。

所以,行在會子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它確實能南宋十二兩半銀鋌上有戳記“京銷滲銀”“清河坊北”“張二郎”。京銷銀指京城(南宋為行在臨安府)金銀交引鋪銷鑄的白銀,南宋臨安城的金銀交引鋪集中在五間樓北至官巷南街一帶;滲銀表示成色;清河坊北與張二郎則是金銀鋪位置與鑄造者姓名。

↑ 南宋十二兩半銀鋌上有戳記“京銷滲銀”“清河坊北”“張二郎”。京銷銀指京城(南宋為行在臨安府)金銀交引鋪銷鑄的白銀,南宋臨安城的金銀交引鋪集中在五間樓北至官巷南街一帶;滲銀表示成色;清河坊北與張二郎則是金銀鋪位置與鑄造者姓名。

為經濟交易與財政活動提供方便。不過也許是為了避免大量儲備本錢所造成的財政問題,以及規避聲稱兌現而實際不能的尷尬,再次發行的行在會子不能由官方兌現。我在這里稱不兌現的行在會子為“新會子”。

新會子發行于乾道四年(1168),用回收的舊會子紙重新印刷而成。宋廷規定每三年立為一界會子,每界發行一千萬貫。所謂立界,其實是一種注冊制度。一界會子流通三年,時間到后,所有者須至指定機構將持有的會子換新。這使得宋廷能掌握流通中的會子數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偽并減少會子破損。

而事先規定發行數量則至少從理論上規避了皇帝和財政部門的臨時意志,標志著行在會子的發行制度進一步規范化。

宋廷對新會子很重視,大有讓其成為與銅錢地位接近的主要貨幣之勢。當年五月三日,戶部提出:“朝廷以前總是下撥見錢關子、茶引、度牒等搭配錢銀給江浙地區的州軍,讓他們購買糧食。但是當地官員經常強迫民眾購買上述票據,影響很壞。希望從今以后不再下撥關子、茶引、度牒,只用新會子和錢銀。”這說明會子與錢銀一樣,是宋廷可以主動控制的貨幣,而無須受制于民眾的購買意愿。又如五月五日,宋廷接連出臺了幾條關于行在會子的使用措施:州縣不得限制行在會子的用途與使用范圍;不得貶值使用行在會子,違者重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規定“錢會中半”制。

錢會中半是一種搭配使用銅錢與會子的用錢方式,“中半”即指銅錢、會子各一半。宋廷一般只在財政用途中規定錢會中半,例如官府向民眾收稅、上下級官府之間的財政調撥,而民間使用則一般各隨其俗。其實朝廷在使用舊會子時也對錢會比例有所規定,但變動劇烈,可以說幾乎沒有定制。會子回收運動開展時,甚至出現過九分銅錢、一分會子的極端用錢比例。這次錢會中半的可持續性就強得多,在往后絕大多數時間中被保留。

規定是規定,執行是執行。雖然朝廷在財政上將行在會子與銅錢平等看待,并規定行在會子不得貶值,可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下(例如面額相對較大,不適用于小額交易;人們只信任銅錢,對紙幣有疑慮;沒有流通到邊遠地區,紙幣無法正常使用),行在會子還是達不到其幣面價值。就當時情況而言,臨安城內外的會子價格最高,越偏遠的地區價格越低,甚至無人愿用。著名詞人辛棄疾曾描述過這一現象,他說:“現在所謂行使會子的地方,不過在大軍駐扎或行在周圍的數個州郡而已,距離城郭稍遠的村鎮已經不用。其他偏遠州郡的情況更不必說。”南宋著名的志怪小說集《夷堅志》保留下了一則南宋前期人使用行在會子的故事,這則故事可以佐證辛棄疾的觀點:

麗水商人王七六常年在衢州、婺州之間販賣布帛。紹熙四年(1193),他來到衢州,將自己的布帛交由中間商趙十三出賣。這批布帛值三百貫,但趙十三卻把賣布所得供自己揮霍,每每找借口搪塞王七六。無奈之下,王七六只能滯留下來討錢。有一天趙十三喝醉了酒,他惡向膽邊生,借著酒勁把王七六掐死了。隨后他把王七六的遺體藏起來,但在處理遺物時被鄰居屠夫姜六一發現了。趙十三見事情敗露,便以五貫行在會子賄賂姜六一。誰料姜六一不聽,說:“我肯定去告官。”于是趙十三苦苦哀求,又給了鄰居行在會子十貫。姜六一大喜,連生意都不做,就去把行在會子換成了銅錢。他的妻子很是疑惑,問道:“你既不做生意,又這么早回家,哪里來的錢?肯定是偷來的吧!”面對妻子的質問,姜六一只能如實回答。但妻子覺得人命關天,萬一事情敗露卷入官司該怎么辦?她便按照姜六一所講報官,趙十三最終伏法。

紹熙四年(1193)尚屬南宋前半期,行在會子還處在逐漸滲透到民間經濟的過程中,許多人并不將其用于交易或儲蓄。就輕薄而言,紙幣遠優于銅錢,因此趙十三選擇用十五貫行在會子賄賂鄰居。而相較販賣布帛的王七六和趙十三,做小本買賣的屠夫姜六一恐怕在平時更多地接觸銅錢。屠宰賣肉一來是小本生意,二來也無須長程貿易,行在會子對姜六一的吸引力就大不如銅錢了。因此,他才會在第一時間將紙幣兌換為銅錢。

于是,一些動歪腦筋的地方官員試圖利用會子與銅錢的差價、外地與臨安的會子差價牟利。有的官員讓民眾用銅錢繳納稅收中的會子部分,用這些銅錢在本地購買會子,賺取一次差價。更有甚者,某些官員用民眾繳納的銅錢稅賦在本地低價購買會子,之后跑到臨安將這些會子高價出售,偽裝成錢會中半上交中央,賺取兩次差價。宋孝宗震怒,命令官府收支、民眾繳稅時都得寫清楚會子多少、銅錢多少以防作弊史料沒有明說收效如何,我想大概不會太好。

盡管并非一帆風順,行在會子終歸在乾道四年(1168)新會子發行之后走上正軌,逐漸成為官府、民眾都樂于使用的貨幣。宋孝宗對會子發行數量管理嚴格,他自稱“朕以會子之故,幾乎十年睡不著”,皇帝本人謹慎的策略讓會子價格在其主政時期一直比較穩定。在宋孝宗執政的后期,他開始增加會子發行量,將一界發行量提高到二千萬貫上下。但提高發行量并未造成會子大規模的貶值,相反可能促進了會子的流通,使其更加深入民眾的生活。也就是說,增加后的會子數與經濟活動實際需要的會子數差不多。例如淳熙十二年(1185)冬,宋孝宗用銅錢三十六萬貫犒賞軍隊,導致臨安府銅錢貶值,會子價格走高。而淳熙十三年(1186)第七界會子發行后,宋孝宗更是驕傲地說:“聽聞現在軍民不要銅錢,卻要會子,我知道之后特別高興,但是會子不能再增加數量了。”

從便錢會子、見錢關子,到舊會子、新會子,我們領略到了錢端禮、宋孝宗等人與杭州民眾在南宋紙幣發行過程中的杰出作用。天才的設計、明智的領導、民眾的支持都是行在會子在南宋前期得以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重要原因。既然名叫“行在會子”,紙幣總是與行在杭州分不開的。城市本身不會說話、沒有動作、缺乏感情,但它卻是歷史事件最直接、最忠實的“親歷者”。今人談論歷史事件,可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似乎云淡風輕;而歷史卻給城市烙下了實實在在的印記,難以割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貨幣發展歷程
宋代的紙幣革命
南宋錢牌研究
中國古代貨幣制度和貨幣形態的演變?3
元朝平宋之際的貨幣替代、紙幣貶值與銀錢比價
汪海嵐:大明王朝的貨幣春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江县| 台州市| 友谊县| 依兰县| 盐池县| 民乐县| 乐都县| 饶河县| 东阿县| 河曲县| 海伦市| 孟村| 聂拉木县| 中江县| 车险| 桐柏县| 会泽县| 云和县| 文成县| 贡嘎县| 宝清县| 曲周县| 新田县| 民乐县| 望谟县| 平乡县| 方山县| 长乐市| 嘉禾县| 论坛| 文成县| 东城区| 玛曲县| 河北区| 永胜县| 安仁县| 金坛市| 抚远县| 敦化市| 永嘉县|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