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了一篇關于A股漂亮50的思考,大家反響很大。于是我又花了點時間研究了一下美國的漂亮50到底是怎么回事。還是獲得一些有趣的發現:
美國的漂亮50是從60年代之后開始的,這50只股票是機構最愛的公司,也是所謂的 “one decision”股票。也就是說,你對這些公司只要做一個決定(買入),之后就什么都不用擔心了。這些公司具有強大的品牌,可追尋的成長軌跡,以及無限大的想象空間。首先,讓我們看看漂亮50產生的宏觀大背景:高增長,低通脹。60年代的時候,美國GDP為4.6%,對應2.3%的通脹;歐洲GDP為5.2%,對應3.2%的通脹。而另一個美國成長股的黃金期90年代網絡股泡沫的宏觀大背景也和那時候很像。
下面這張圖很有意思,到了1972年的時候,漂亮50的估值都到了所謂的市夢率。寶麗來達到了90倍,麥當勞85倍,迪斯尼82倍。而當初標普500平均的市盈率為33倍。而從1973到1979年的大熊市里,大部分漂亮50公司都大幅跑輸市場。比如漂亮50中的龍頭股IBM(當初的代號是IBuy Money)股價在那段時間下跌了21%,跑輸市場13個點。這個還是好的,像零售龍頭JC Penny下跌了71%,跑輸市場68個點。只有兩大油服巨頭Schlumberger和Haliburton取得了79%-239%的漲幅。漂亮50在這個6年的熊市中,整體下跌了23%,跑輸市場15%。
雖然美股整體在70年代是一個熊市,當初宏觀的大背景是高通脹,政府不斷提高利率。然而漂亮50整體還是跑輸大盤。下圖是漂亮50和市場整體的比較:
如果回頭看那張漂亮50成分股的圖,你會驚奇的發現,60年代時機構投資者的眼光還是非常犀利的。這50只公司大部分今天還存活著,而且依然是全世界在他們這個領域最牛的公司。也就是說,60年代選出來的漂亮50讓投資者最后吃藥的概率并不高。這些公司中出現地雷,以及停止增長的公司并不多。造成他們下跌的最大原因還是過高的估值。這也讓這些公司通過很長時間的跑輸來消化高估值。而之后,在1982年開始的美國最大一波牛市中(指數從1000點上漲到了10000點以上),這些漂亮50公司依然是這波牛市中的生力軍。
那么既然1973年開始了漂亮50的去泡沫化,市場的風格又出現了如何的變化?我發現市場風格從大盤轉向了估值更便宜的中盤(美國漂亮50大部分都是大盤的成長股)。中盤幾乎在之后的十年中跑贏市場,1973年后的十年中盤跑贏市場60%。
然后再讓我們把時間快進到90年代。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牛市后,美國股市也出現了90年代的漂亮50大盤股。在2000年鼎盛時期,美國市值最大的前20家公司占據了市場40%的份額。下圖是所謂90年代的新漂亮50,從2000年到2012年的十二年時間中,這些公司取得了-1%的收益。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僵尸股。最典型的就是沃爾瑪,Amgen,輝瑞這種。而有些是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比如微軟就是最大的典型。
光從美國60年代和90年代漂亮50粗淺的比較看,過高的估值是導致這些公司會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跑輸市場的原因。然而60年代和90年代還是有些不同。60年代大部分是處于成長期的消費股,這些公司在估值消化后,在之后1982到2000年的大牛市中成為了市場上漲的主力。而90年代的漂亮50在到現在的時間內,都不再增長了。完成了成長股向價值股的轉型。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軟。曾經壟斷的個人電腦行業,可是今天大家都轉向平板電腦了。
最后的一點反思:
對比美國,我們發現漂亮50最恐懼的地方就是過高的估值。整個70年代的熊市都把美國漂亮50的高估值殺了一遍。其次,漂亮50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找到未來20-30年依然能夠存在的企業。回頭看,美國當初的選股能力很強,這些企業都生存了幾十年,其壁壘很深。此外,美國的好公司還是比較多,但經濟增長速度沒有中國快,變化沒有那么快。中國的好公司太少,在資產證券化模式被掐滅后,要找持續內生增長的公司真不容易。但中國的特點還是快,消費習慣,產業結構的變化都很快。長期看,中國的漂亮50依然有可能在未來5-10年跑贏整體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