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虹膜公眾號(IrisMagazine)。
文 | magasa
推薦一部紀錄片,看了這部紀錄片,你對電影光影之美,以及它們是怎么生成的,一定會有更好的了解。
它就是《光影的魅力:電影攝影藝術》(Visions of Light:The Art of Cinematography)。
著名電影攝影師維托利奧·斯特拉羅說過:「攝影是以光影書寫的文學,電影攝影師是運用光影、色調(diào)、色彩,融會了個人的經(jīng)驗、感性、智慧和情感來創(chuàng)作的作家。」
但對于攝影師在一部作品中的地位,常常有不同評價,在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好萊塢制片流程中,很多人將攝影師視為微不足道的技術人員罷了,也就是說,他隨時可以由另一個技術人員來頂替。
在很多人眼里,每年奧斯卡獎上的攝影獎屬于技術獎項,劇本可以是藝術創(chuàng)作,但攝影卻不是,得到的關注也還遠不及一個配角獎,這些觀念的出發(fā)點,無疑是好萊塢電影商品屬性的反映,攝影師也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幾乎不能得到承認。
「一開始,什么都沒有,只有一個人站在一臺攝影機背后,」Allen Daviau說道。
在這部紀錄片中,許多健在的攝影大師紛紛從神秘的幕后走向前臺,講述自己的心得。
這當中我個人最為心儀的有馬丁·斯科西斯的御用掌鏡人邁克爾·查普曼(Michael Chapman),特呂弗和侯麥的長期合作伙伴,馳譽歐美兩地的阿曼卓斯(Almendros),英格瑪·伯格曼多年相隨的攝影師斯文·尼克維斯特(Sven Nykvist),乃至闖蕩好萊塢的華人攝影師先驅黃宗霑,以及拍攝劃時代杰作《公民凱恩》的格雷格·托蘭(Gregg Toland)。
就說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吧,他是美國東岸攝影界的代表,因為東岸的小成本制作講究寫實主義與社會批判,和加州一派的富麗堂皇大相徑庭,長久以來徘徊在主流之外,但《教父》的橫空出世,令威利斯逐漸被許多晚輩奉為偶像,他隨后拍攝的《安妮·霍爾》等伍迪·艾倫電影更鞏固了自己一代宗師的地位。
《光影的魅力》披露了威利斯在拍攝《教父》時,得到「黑暗王子」的雅號,他對逆光、陰影的運用爐火純青,將影調(diào)魅力與黑幫人物的陰郁性格結合得天衣無縫。談到對馬龍·白蘭度低調(diào)的打光處理,他認為自己「走得太遠了,但倫勃朗這樣的大畫家在個人風格上不也走得很遠嗎?」
即便是對電影攝影毫無知覺,對幕后制作沒有任何興趣的影迷,觀看這部紀錄片也會別有收獲。按照歷史的演化進程,從上上個世紀的迪克森實驗片與盧米埃爾短片,到有聲片的出現(xiàn),到表現(xiàn)主義烙印的黑色電影,到發(fā)明寬銀幕,再到新好萊塢的復興,一直到90年代的《好家伙》,真相當于對影史的一次重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