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客兼職速遞員,史上最酷滑板少女扒飛車,黑手黨財團給你送披薩,還有半智能核動力看門狗,《雪崩》(Snow Crash)從一出版就刷新了我們關于虛擬和現實的認識,然而“超元域”(metaverse)這個酷炫的設定似乎還只是存在于遙遠的未來。
“超元域”是一個由計算機模擬的數字空間,只要找一處終端,戴上目鏡和耳機 ,就能通過公用軟件進入另一個“現實”,從街道建筑到個人形象都能由程序模擬。突破了屏幕的限制,在這里消磨時光不僅可以忘掉生活中的煩惱,還可以做超乎想象的事,甚至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都不在話下。因此當VR(虛擬現實)突然成為一個熱議話題時, 到底是科幻照進了現實,還是我們制造了一個平行世界?
VR技術在帶來一個beta版“超元域”的同時,也挑戰著我們對“現實”的定義。虛擬世界是個用戶體驗更好的版本,還是會像雪崩一樣淹沒掉真實存在的一切?
戴上一副設備,就可以像《少數派報告》里阿湯哥那樣把屏幕移來移去,或者能控制《環太平洋》中的巨型機器人,甚至像《黑客帝國》里那樣在母體和錫安之間來回穿梭,這些曾讓我們如此著迷的技術不再只是科幻電影里的情節,它們已經隨著VR技術的突飛猛進一只腳踏進了現實。
從兩年前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到年初成立虛擬社交(social VR)團隊,再到各大科技公司本月紛紛上市頭戴設備,就算你還沒體驗過VR,大概也聽說過這個詞。其實VR這一概念早在1992年出版的賽伯朋克(Cyberpunk)小說《雪崩》 中就已出現,它是現實世界的一個更好版本,或者說,有可能是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城市和街道只是運行的軟件,通過光纖網絡就能使用。
《雪崩》是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代表作,在上世紀末出版后引發了一股賽伯朋克的創作和閱讀浪潮。書中最讓人興奮的莫過于那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超元域”,這不僅是對目前互聯網社交的真切演繹,更是VR技術發展的終極目標。
其中有一些設想在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至少對“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玩家來說,他們已經體驗了“超元域”的一部分。名字只是一個自定義的代號,如弘·主角、Y.T.,至于現實中到底叫什么并不需要。外型也可以隨意換成喜歡的樣子,不管是大胸的長睫毛“布蘭迪”還是粗獷的面癱臉“克林特”,在沃爾瑪超市專柜就能便宜買到。跨地域社交更不是問題,想去百老匯還是香榭麗舍大街?反正城市和街道只是一些運行的軟件,通過光纖網絡就可以使用。
但在虛擬社區玩游戲畢竟還是面對著一個電腦屏幕,看著一些三維小人走來走去,VR卻讓我們能真正走進“超元域”的世界。通過目鏡直接把廣角畫面投影在眼前,相當于近距離盯著一個個專門設計的用戶界面,強大的運算能力能對全環境進行模擬,從而產生一種浸入式的體驗,這比觀看一場3D電影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盡管如此,要想實現《黑客帝國》、《刀劍神域》那樣對大腦直接刺激的交互,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還有些困難。
在另一些方面,VR做的比小說設想的更真實。例如“超元域”中的“化身”(avatar),為了節省電腦運算成本,它們都被設計成半透明的鬼影,走在大街上只要徑直穿過就可以,讓人感覺是看到了電影畫面一般的景象。但是借助VR設備我們看到的就是現實世界中看到的物體,在虛擬世界里看到的人并不是像個幽靈,而就是與現實生活中一樣的大活人。即使知道這些都是存在于數字空間的圖像,我們也會認為眼前的幾乎就是真實的場景。
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果現實和虛擬的界限變得模糊,怎么知道哪個是真實,哪個是更好的版本呢?
借助VR設備,在虛擬世界里看到的人并不是像個幽靈。
和其他反烏托邦小說一樣,《雪崩》也討論了技術高度發展后帶來的威脅。“雪崩”一語雙關,既是一種攻擊網絡的計算機病毒,又是一種能蔓延到現實世界的生物病毒。虛假的狂歡帶來了真實的快感,兩個世界的邊緣逐漸變得模糊。身無長技的平庸之輩能在超元域近距離追逐偶像,用一張“超卡”就能享受海量的文本、音頻、視頻,還可以在虛擬世界里買一座豪宅,逃離現實中矮窮挫的人生。“超元域”這樣的數字空間既與現實平行,又自成一體,有著獨立完善的社會規則、人際網絡,甚至貨幣系統。如果我們的化身生活能帶來更大的精神滿足,那么理論上說,除了吃喝拉撒以外,其余的時間都可以花在虛擬世界里。也許到那個時候,無論是基于人造數字空間的沉浸式體驗,還是基于現實世界的全息場景,我們都需要重新定義什么是真實,然后再來考慮到底哪個才是更好的版本。
不管怎么說,當前VR技術本身已經相對成熟,各種新產品陸續開始發售,價格也在普通人能消費的范圍內。Oculus Rift已經在3月28日開始給全球約20個國家的買家發貨,配套使用的體感控制器Oculus Touch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開放預訂。索尼專為PS4主機開發的PlayStation VR已有超過200家游戲開發商,HTC Vive頭盔內置的控制器定位系統還允許用戶在一定范圍內走動。微軟家的HoloLens眼鏡則主打AR(增強現實)牌,希望把虛擬的圖像無縫整合到真實場景中。國內企業也沒落下,阿里VR實驗室的“造物神”計劃將推出剁手利器Buy+,娛樂公司也已經有暴風魔鏡和LeVR等產品面世,還有更多商家認準了這支潛力股,紛紛投資研發。
4月9日,全球創新者大會虛擬現實峰會將在北京舉行,Leap Motion、 SpaceVR等公司的創始人、《星際漫游》(ADR1FT) 制作人、HTC VR中國總經理、好萊塢頂級特效團隊等將一起聊聊VR發展和應用的最新資訊,還會帶來各種挑戰想象力的想法和產品展示。在不知不覺中,VR已經超越了科幻小說中“超元域”的設想,慢慢變成我們身邊的現實。
從這個意義上看,把今年作為VR內容元年的確很恰當。《雪崩》中設想的圖景很有可能在近未來就能實現,至少遠程會議將更像圍桌嘮嗑,見跨國客戶也就是戴上目鏡的事,異地戀不再“異地”,至于單身狗……不知道這會不會也是一種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