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很多美麗村落藏于山水之間,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獨特之美,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評選的最美村落,以下二十個美麗的村落或宏大,或秀美,或以民居聞名于世,或以山水潤澤心靈,趁著他們商業氣息還不濃重,趕緊走起。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聶呷鄉甲居村
丹巴素有“千碉之國“的美稱,從觀景臺望下去,可以看到許多丹巴藏寨依山而建。甲居藏寨距丹巴縣城約8公里。“甲居”,藏語是百戶人家之意。藏寨從大金河谷層層向上攀緣,一直伸延到卡帕瑪群峰腳下,整個山寨依著起伏的山勢迤邐連綿,在相對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樓房灑落在綠樹叢中。或星羅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懸崖上。
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桃坪鄉增頭村
增頭羌寨,位于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增頭村,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藝術,至今仍然保持著古樸風情的原始羌族村寨。沿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雜谷腦河谷兩岸,是羌族人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據史料記載,他們的先民在公元前110年以前從西北遷徙而來,為避戰禍,選擇崇山峻嶺中的險要高地扎寨居住,繁衍生息。增頭寨就是這樣一個歷史年代久遠但不為外界了解的山寨。
四川省阿壩洲馬爾康縣卓克基鎮西索村
藏族民居都是當地居民用山里的石頭一塊一塊地砌成,石塊之間縫隙均勻,并形成漂亮的曲線,窗子上畫著藏族特有的美麗圖案。清澈的梭磨河從村前奔流而過,河水的流淌聲永遠都陪伴著河邊的人和屋。整個村寨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寧靜安詳。村子對面有一棟十分醒目的土司官寨,阿來小說《塵埃落地》的故事原型,就是以這個土司家和卓克基村為背景的。土司官寨全部用木材建造,雖然已經坍塌近半,但仍然可以看出它的規模、氣勢非同一般,那個斷壁殘垣的遺址,在夕陽下別有一番頹廢殘缺的美感,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稱贊其為“東方建筑史上的一顆明珠”。
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秀陽鄉溪頭村
秀陽村擁有著名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槐堂,該建筑建于明代,系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鄉舉王經天的故宅,因《宋史·王旦傳》內有“旦父佑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必有為三公者”一說,王氏后人即以三槐為典故,堂名取“三槐堂”。整個祠堂內部雕刻工藝精湛,技法細膩,尤以木雕著稱,為徽派祠堂建筑所少見,故在當地又被稱作“金鑾殿”。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呈坎村可以被稱為美麗的自然風光與徽派文化藝術結合的典范。此村依山面河而建,坐西朝東,面對靈金山,背靠葛山。河東河西分別有上結山和下結山,龍山與龍盤南北相對。以河為界,猶如兩把太師椅相扣,古村正好處在藏風聚水的最佳位置——靈穴之中。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漁梁鎮漁梁壩
漁梁壩位于安徽省歙縣漁梁鎮,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稱為“江南第一都江堰”。據考證,早在隋朝,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歷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
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萬家寨鎮老牛灣村
老牛灣是黃河入晉第一村,位于偏關縣城西北49公里處,坐落于黃河大峽谷的懸崖峭壁上。公元1467年,這里就建有屯兵戍堡。老牛灣古村落建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所有建筑就地取材,全部用青石堆砌而成,被專家譽為石頭民俗博物館。老牛灣是上古時代賜予偏關最美的禮物。一直以來,她沒有遭受現代工業的破壞,沒有經歷都市擴張的污染,依舊保留了原始古樸的自然風貌,依舊保留了漁獵耕種的生活方式,是山西旅游不能不去的十個地方之一。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花萼樓
花萼樓位于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筑。其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廣東土圍樓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觀。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龍山鎮上岳村
上岳古民居位于廣東佛岡縣龍山鎮上岳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超過720年的歷史。村子的建筑風格有著濃郁的嶺南風情,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其建筑風格皆是青磚到頂、有圍墻,山墻是耳形,叫鍋耳樓,屋檐耳邊刻有各種圖案。爬上一個房子的屋頂,可以得到一個比較開闊的視野,成排的鍋耳墻盡收眼底。上岳村古民居由十八“里”組成,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其中相連在一起的上歸仁里、中歸仁里、下歸仁里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筑群,建于清雍至乾隆年間。
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喀納斯鄉禾木村
禾木村即是禾木景區位于新疆布爾津縣喀納斯是圖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僅存的3個圖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納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遠和最大的村莊,這里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滿了原始的味道。禾木村最出名的就是萬山紅遍的醉人秋色,炊煙在秋色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條夢幻般的煙霧帶,勝似仙境。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
篁嶺位于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坐落在江灣鎮東部石耳山中。篁嶺村落群山環抱,房屋鱗次櫛比,梯田層層疊疊,環繞山間,景色十分壯觀。這里還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鳙的故里。靜臥在石耳山懷抱的篁嶺古村,百壑群峰環繞,千畝梯田簇擁,萬象華彩輝映,一直被尊為“梯云村落”。精心雕琢逐步變成“世界最美村莊”、“ 最美中國符號”、“全球十大最美梯田”的“美玉”。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七里村
坐落在贛州市水東鎮七里、沿垇兩村境內,323國道南側,貢水北岸,因窯址集中于七里鎮而得名。始燒于唐代,宋代最為興盛,是宋代江南四大窯場之一,宋代外銷瓷產地之一 ,元代開始衰落。七鯉窯的青白釉瓷器可與同時代景德鎮的同類產品相媲美,各類瓷器曾出口到歐洲、日本、韓國等地。1986年曾在張家嶺清理出兩座并列的宋代龍窯,各長30多米。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井店鎮王金莊村三街
王金莊地處溝壑縱橫、石厚土薄的涉縣東部深山區。上世紀60年代,當地村民劈山墊地、壘石造田,修筑了面積達4000多畝的梯田,一道道梯田成了王金莊獨特的風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石房石墻、石街石巷、石磨石碾、石橋石欄,走進王金莊,猶如走進了石頭的世界。多年來,村民依山就勢,就地取材修建石房,村里目前保存著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石頭民居600余幢、4000余間,村中的石板街長2000多米。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石塘鎮新進村
石塘鎮西北以石塘山為屏,三面環海,具有旖旎的海濱風光。鎮中房屋、道路隨地勢升降而建,石屋、石街、石巷、石級 、石塘的石頭房子,獨具風采。在方圓四五平方公里的山岙里,全是那種“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全鎮由灰色的巨石構成。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灣井鎮東安頭村翰林祠
東安頭翰林祠是一處集崇祀先祖、紀念名人和公益活動于一身的民居建筑,全盛時期,門匾、堂匾、楹聯遍布祠內外。它們與祠前的月臺、池塘、文塔形成一個蔚為壯觀的人文建筑景觀,是江南地方民居的一大特色。東安頭翰林祠由月臺、牌坊、門廳、戲樓、廂房、天井、下廳、上廳、道廳組成,依次遞進。祠后有后龍山,祠前有半月塘,水面寬約8畝。東安頭翰林祠是一處集崇祀先祖、紀念名人和公益活動于一身的民居建筑,全盛時期,門匾、堂匾、楹聯遍布祠內外。它們與祠前的月臺、池塘、文塔形成一個獨具韻味的人文建筑景觀,是江南地方民居的一大特色。祠內現存清代、民國碑刻五方。祠東南200米處有石塔一座。
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高亭鄉板梁村
板梁村歷史久遠,初建于宋末元初,強盛于明清時代,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是原金陵縣的重要集鎮,也是桂陽、耒陽、常寧往返的商埠之地。整個古村占地3平方公里,背靠象嶺平展延伸,依山就勢,規模非常宏大,村前視野開闊,小河繞村而下,三大古祠村前排列,古驛道穿村而過,石板路連通大街小巷。村前有七層古塔,進村有石板古橋,村內建有廟祠亭閣,舊私塾,還有古商街、古錢莊。古村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寶塔、古井、石板路布局機巧,奇石異村令人叫絕,鄉村古風別有洞天。古村內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棟完好無損的明清歷史建筑,這些歷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被譽為規模最大,保存最全,風水最好,文化底蘊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濟陽鄉濟中村鳳陽堡
福建大田縣擁有為數眾多的明清時期土堡,這些土堡形態獨特,風格迥異,而且土堡(樓)的規模宏大,建筑考究,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與旅游價值,是一筆無形的財富。由于交通等原因,大田的土堡一直未被重視,可以說是一顆沉睡的珍珠。歷史上大田縣曾有大小土堡近千座。土堡始于宋元時期,盛行于明清時期,直至上世紀30至40年代仍有零星建造,如今大田縣尚保留下的40余座土堡。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樟腳村
樟腳村,位于惠安、泉港、仙游交界處,如今已是聞名遐邇的“油畫村”、“攝影村”了,每年來這里采風的畫家、攝影師不計其數,甚至還有人在這建立了攝影基地。村子里有很多石頭壘砌而成的房屋群。因為村子里有一株年齡為700多年的大樟樹,人爬到樹上俯瞰,村子如在腳下一般,故得名樟腳村。山坡上一層層上下重疊、一幢幢首尾相連的“石頭厝”,儼然是一座古城堡。
重慶市酉陽縣龔灘鎮冉家院子
古鎮坐落于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的烏江東岸的鳳凰山麓,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古鎮現存長約三公里的石板街、150余堵別具一格的封火墻、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50多座形態各異的吊腳樓、獨具地方特色,是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筑群。專家學者考察后指出,龔灘古鎮可與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鎮媲美。古鎮居于烏江天險的中段,山、水、建筑融為一體,歷史上完全因水陸的物資轉換而發展,后因水運的衰落而失去繁榮的基礎條件。
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橋河岔鄉劉家峁村姜氏莊園
姜氏莊園,位于陜西省米脂縣城東15公里橋河岔鄉劉家峁村,是陜北大財主姜耀祖于清光緒年間投巨資歷時16年親自監修的私宅。姜氏莊園磚、木、石三雕藝術十分講究,整座莊園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大至整個建筑設計,小到各個微小裝置都有數不盡的“雕”藝術。莊園占地40余畝,主體建筑為陜西地區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