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的生活,伍爾芙曾說,它不是一列列整齊排列的馬車燈,相反,混沌和曖昧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像一片光暈,無處不在地籠罩著普通人。“而現(xiàn)代小說的關鍵”,伍爾芙在《現(xiàn)代小說》里寫道:“就是要洞察生活和人物內在的本質,現(xiàn)代書寫所要再現(xiàn)的真實和生活,是飄忽不定的驚魂。”在這個意義上,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作為浪漫主義的最后傳人,把筆觸伸向了現(xiàn)代小說的巔峰。
上周三,慢師傅帶著書友開始共讀馬洛伊·山多爾的作品——《燭燼》。讀書會當晚雖然前來的書友不多,但閱讀的過程中還是碰出了不少思維的火花,也生出了幾許疑問,記錄在筆記上。過后,我們各自查找了相關資料,對它們進行了小小的探究。
慢師傅由此想到,如果為我們閱讀的經過作一次微信版的“全程記錄”,即時地分享對書本內容的體會和“研究成果”,那么,一方面可以讓沒看過《燭燼》的書友,慢慢了解書中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與讀過本書的朋友進行線上的交流探討,共同學習。這還是不同于以往的書籍推薦,只用一篇文章就寫盡大體內容,而是好比把書店的讀書筆記給大家觀看一樣,可以讓你體會到文章最細微精彩的地方。我們爭取今后的每周都會作這樣的分享,所以是真正的“精讀”,也是場“流動的盛宴”。如此堅持下去,看看慢師傅一年內能為大家?guī)矶嗌俦緯摹奥x分享”......
好了,現(xiàn)在就開始對《燭燼》讀書會進行回顧。上周我們主要讀了譯者余澤民先生的后記,對作家馬洛伊的生平做了下大致了解。他作為奧匈帝國的貴族,經歷了帝國的覆滅,一戰(zhàn)二戰(zhàn)前后國家體制的多次變更。面對帝國的分裂他滿懷感傷,面對各種政治力量他從不妥協(xié),堅持著他對自由與獨立的信念。由于國內的政治壓迫,他最終在1948年流亡海外,并且再未踏上故土。
接著慢師傅和書友的問題就來了:
奧匈帝國是個不和諧的民族大熔爐
一、奧匈帝國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能讓馬洛伊對它充滿懷念
這個奧匈帝國雖然只存在了短短半個世紀(1867~1918),但它努力適應著西方現(xiàn)代化的步伐(實行君主立憲的政體),國力不斷強大。領土在歐洲僅次于俄國(包括中東歐的廣大地區(qū)以及部分東南歐和意大利北部地區(qū)),也是當時世界上的“八大列強”之一(被八國聯(lián)軍入侵過的我們當然不該忘了它)。而其前身即著名的“神圣羅馬帝國”。雖然既不“神圣”,也不“羅馬”,更不“帝國”,是由多名族多公國組成,沒有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但畢竟存在了八百多年,可謂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在17世紀,它成功抵御了奧斯曼土耳其對歐洲的入侵,防止了歐洲文明的陷落。
奧匈帝國在一戰(zhàn)后分裂為很多小國家,看似是“民族主義”的勝利,實際上并沒有解決當?shù)氐拿鍐栴},相反地,本來擁有完整領土的國家(如匈牙利)被強行割裂,一些小國卻被強行合并,擁有了原本不屬于自己的領土,因而加劇了各國間不安的因素(巴爾干半島的問題一直持續(xù)至今)。各小國由于市場萎縮、人力物力不足,又無法像帝國時期那樣進行產業(yè)分工,國力因此也不如從前。應該說,一戰(zhàn)后的分裂使原奧匈帝國的大部分成員,都面臨著危機。而追憶往昔的榮耀,馬洛伊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奧匈帝國貴族的生活狀態(tài)
二、當時貴族的生活狀態(tài),對于馬洛伊的寫作與思想意味著什么
奧匈帝國時期實行君主立憲制,貴族的特權肯定無法與封建時期相比。雖然沒有了封地,但他們依舊更容易躋身上流社會,獲得更多機會擔任重要的職務,也更容易享有名譽與敬重。馬洛伊的家族,就世代都為法學界的名流,他也曾攻讀過法學專業(yè)。
當然,如果你覺得貴族階層都是些紈绔子弟,或置身世外的閑云野鶴,那就錯了。歐洲對于的貴族的要求可謂苛刻,他們崇尚的貴族需要有高等的文化教養(yǎng)、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自由獨立的精神與人格。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貴族的孩子都接受著比普通人更艱苦的學習和鍛煉。馬洛伊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年少時便在寫作上展現(xiàn)出天賦。他及早地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一直是個與陳規(guī)陋習作抗爭的“反叛者”。在大學期間已經開始致力于記者事業(yè),即便流亡美國后也積極參與新聞報道,對時局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他的文風雋永,對白式的寫作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莎翁的戲劇,每一句都飽含深思與睿智。余澤民先生在譯后記中,評價他是“凡間極少見到的高尚、獨立、聰慧、堅韌、柔情、勤奮,而且品質上幾乎沒有瑕疵的人”,甚至把他比作天使。應當說,他精雅的文筆、對實事的關切以及為追求自由與真理而不與政治勢力妥協(xié)的種種行為,都極致地體現(xiàn)出一個真正的貴族應有的素養(yǎng)。
集權主義下,文藝家的精神狀態(tài)是如何的
三、為何馬洛伊拒絕政府的“示好”,至死不回祖國
譯后記里提到,七十年代匈牙利政府曾向流亡中的馬洛伊發(fā)出回國邀請,但遭拒,且馬洛伊不允許自己的作品在祖國出版。對于其中的緣由和二戰(zhàn)后的匈牙利國情,譯者沒有介紹很多。但最近出版的另一本書,同是匈牙利作家寫的《天鵝絨監(jiān)獄》,恰巧滿足了慢師傅的好奇心。其實很簡單,當時受蘇聯(lián)體制影響的東歐各國,都培養(yǎng)著“國家藝術家”,用“審查制度”來限制作家的文章,用以發(fā)表對政府有利的言論。而那些作家也因為“國有化”帶來的衣食無憂,慢慢接受了體制的束縛,甚至自覺地審查起自己的作品,奴化了自己的精神。很多留在國內的優(yōu)秀作家,在那段時期沒有留下優(yōu)秀的作品,他們也都抱憾終身。
馬洛伊的高傲使他保全了自己的思想與寫作的自由,雖然1948年流亡后直至離世都沒能回到祖國,但他也因此留下了更多值得我們品味的經典,是為讀者之幸。
About the author
馬洛伊·山多爾(Márai Sándor,1900-1989),他出生于奧匈帝國的貴族家庭,然而一生困頓顛沛,流亡四十一年,客死異鄉(xiāng)。他是二十世紀匈牙利文壇巨匠,一生筆耕不輟,著有五十六部作品,死后被追贈匈牙利文學最高榮譽“科舒特獎”。他亦是二十世紀歷史的記錄者、省思者和孤獨的斗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義,堅 持獨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他質樸的文字蘊藏著千軍萬馬,情感磅礴而表達節(jié)制。他寫婚姻與家庭的關系,友情與愛情的辯證,階級和文化的攻守,冷靜的敘述下暗流洶涌。德國文學批評界說他與茨威格齊名,另有批評家將他與托馬斯·曼,穆齊爾,卡夫卡并列。因為他,二十世紀文壇大師被重新排序。
Recommendation
(馬洛伊)重新被文學界發(fā)現(xiàn),值得全世界同聲歡慶。重新發(fā)現(xiàn)馬洛伊,就像在閣樓上發(fā)現(xiàn)一幅古老的大師畫作。 —— 英國《星期日電訊報》
匈牙利浪漫主義文學偉大一代的合法后代。 —— 著名詩人尤若夫·阿蒂拉
假如,有過一位其生活方式、世界觀、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一切就代表著文學的作家,那么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馬洛伊·山多爾。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他的語言中,可以窺見個體與群體的有機秩序,體現(xiàn)了整個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匈牙利文學評論家普莫卡奇·貝拉
他是凡間極少見到的高尚、獨立、聰慧、堅韌、柔情、勤奮,而且品質上幾乎沒有瑕疵的人。即便因為他,我也愿相信:存在天使。 ——譯者 余澤民
Activity recommendation
為你讀書丨慢師傅邀你一起讀《燭燼》
時間: 1月20日(周三晚)19:30
地點: 蘇州市觀前街蔡匯河頭4號(近臨頓路)慢書房
你是否會因為平日的繁雜瑣事,無法按計劃讀完床頭已經壘得高高的書籍?你是否會想要將文字朗讀出來,又怕遭到旁人停駐的目光?或者需要有人陪你一起閱讀,一起分享?今晚七點半,慢師傅將邀你一起閱讀、分享經典的文學作品——馬洛伊·山多爾的《燭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