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圣誕老人還有心情出門派禮物么?蠻難講的,沒準他也被套牢了。
“結構性熊市”,這是新近出現的一個詞組,形容最近A股市場之狀況恰如其分。“二八效應”已然不足以描述市場結構之怪異,“一九分化”才顯得更為貼切。12月以來,大盤指數在低估值權重板塊的輪番發力下向上猛攻,然而除此之外卻是哀鴻遍野。市場對一切基本面和利好消息都視而不見,絕大多數中小創的個股都是一跌再跌、破位再破位,把上半年“結構性牛市”所累積的市值增長統統還了回去,造就套中人無數——在“結構性”的旗幟下,大批小散在熊市里心驚膽戰累積的浮盈,到了所謂“十年長牛”即將展開時卻多半演化成了浮虧,太心塞。
其實這種“結構性”的麻煩不難理解。在11月行情初啟之前,市場上基本上是處于存量資金博弈階段。權重板塊雖然估值低,有的公司甚至都賣出了白菜價,可一來其盤子都很大、拉升股價需要大量資金,二來宏觀經濟狀況堪憂,落后產能亟需淘汰,資金難以對需要去產能的低估值權重板塊形成共識。所以,大家都樂于去抬成長股的轎子,去圍觀概念板塊的瘋狂,權重股賣得再便宜,哪怕都跌破了凈資產,可還是不受人待見的。
然而滬港通正式實施之后風云突變,低估值板塊投資價值凸顯。加之央行的決策,硬是以降息這顆石子,在A股市場里剎那掀起了驚天駭浪。場內場外幾乎是在一瞬間認同了“無風險利率下行”這一似是而非的“真理”,增量資金迅猛涌入,而兩融杠桿又放大了資金的動能。于是估值洼地被迅速的填滿,以金融為首的權重板塊開始瘋狂拉抬。
這種情形不僅出乎小散們的意料,同樣讓原本在成長股里扎堆的機構主力們慌了神。一邊要籌措資金開新倉追上權重板塊的大跨越,一邊還要勞神費力來維持成長板塊的高成長——這活兒實在是太累人了,扛一兩天還勉強,一直堅持誰也受不了。于是拉高成長板塊后獲利調倉,全心全意去追指數行情了,留下一幫接盤的小散高位站崗、面面相覷。
原以為這會是一輪壯闊的牛市,可政策的步調并未按照市場的樂觀預期行進,反而一步三回頭、云波詭譎。降息之后,降準的口號喊得山響,但央行卻始終按兵不動。可“查兩融”、“查莊股”、“注冊制”的消息不斷釋放,似要給瘋牛降溫。但實際效應卻是進一步加劇了“一九分化”,造成了權重板塊一枝獨秀,除此之外的市場幾乎寸草不生——“結構性熊市”正是由此而來。
可顯而易見的是,“一九”是不可持續的。
首先,權重板塊是否果然配得上“藍籌”的稱謂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譬如煤炭鋼鐵等,作為A股市場的權重板塊之一,它們的體量的確巨大,但畢竟都是些重資產低成長甚至負增長的公司,在一路一帶的大政方針預期下,其估值修復固然有道理,可把它們炒到天上去真的沒道理。
其次,這一輪的瘋漲背后的杠桿痕跡過于明顯,有的甚至形成了一個標準的泡沫趨勢。譬如券商。基于牛市的希冀人們樂于賦予券商板塊更高的估值于是大肆買入,券商又不斷的降低門檻為投資者們提供更大的融資額度,拿到融資的人又再度用這筆錢瘋狂買入券商股,從而提升了券商的效益又更進一步增加其估值想象力……泡沫短期內劇烈膨脹,來得快,去得也必須快。一旦有去杠桿的動作出現,加杠桿的動能有多猛,去杠桿的勢能就有多狠。
再者,市場高人氣是靠賺錢效應來維持的,若是始終只賺指數不賺錢,誰會待見這樣的市場呢?陰謀論已經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在小散當中瘋傳:所謂“牛市”難道是一場陰謀?有人設局把錢往代表落后產能的權重板塊里趕,方便國有產業資本的高位套現,從而再一次“套牢全中國”?一旦這樣的陰謀論形成共識,投資者勢必用腳投票全面撤離權重板塊,“一九”格局全盤崩潰,只剩一地雞毛。如此情境是市場各方都不愿看到的,恐怕也是政策面所難以容忍的。
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的市場,符合國情的估值體系,適度高效的杠桿水平,豐富多彩的投資標的……保持市場活力的源泉在于多樣性,而非“一九”效應。這個平安夜里關燈吃面尚不要緊,若是天天讓人關燈吃面,那么這個市場便只有關門歇業。
是日權重板塊大跌滬指跌破3000點,而成長股和題材板塊迎來了可喜的反彈大潮——或許,圣誕老人正在為滿倉踏空的小散們包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