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本身的特質(zhì)對孩子有極其顯著的影響。如果父母愛讀書,那么當我們看書時,孩子看到我們在閱讀當中找到笑容,看到我們無時不刻用閱讀來跟他分享,于是他會模仿出來,慢慢他會發(fā)現(xiàn)書里有小世界、全世界。可是如果只是買書,我買了一套三萬塊,買了一本五千塊,卻不趕緊去讀,那么對于孩子來說讀這個書是很沉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化是一個互動的歷程,孩子的解讀和親子關系才能夠教到他,而父母本身對于這件事情的信念和行為,也勝于我們的作為。
這種概念和作為也叫做“共親職”或“共教養(yǎng)”,其實我們常常在觀察外人的親子關系怎么教,其實回頭看我們受到了“共親職”的影響,我們受到我們信念的影響,但根本是我們婚姻關系有極大的影響力。你說這樣還不太清楚,我們來看看練習,“共親職”這個概念,最早是從幼兒園發(fā)展的觀察開始,也有人稱它為“親職聯(lián)盟”,“共”的意思是父母齊心協(xié)力來做這件事。所以如果給幾個操作的定義、行為的準則,就是我們看他對父母,或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共親職。“共親職”關系中的核心要點:
第一個,爸爸媽媽在孩子身上都要投入心力,我們要盡可能多關注和陪伴孩子。
第二個,要尊重他的判斷。
最后一個是婚姻關系的每日經(jīng)營,夫妻間要有好的溝通,為了共同的孩子。
在“共親職”的關系中,第一是共同的家庭管理、決策;第二是相互的支持,也可以說是夫妻之愛,還有勞務。最后也是最難的是教養(yǎng)的一致性。華人社會很喜歡做黑臉和扮白臉,“共親職”其中最難的叫一致的教養(yǎng),什么叫一致,有一種叫做支持的行為,一種叫不支持的行為。
舉個例子,北京的天氣很涼快,但是早晚溫差很大,早晚要帶孩子去散步,媽媽說,寶寶來,穿上外套,孩子說不穿,這個時候爸爸說穿上外套,天冷,這個叫重復。另外一個爸爸說,我們等一下要玩好一陣子,天黑了以后更涼,而且我們等下還要去吃好吃的,進了餐廳更涼,我們穿上外套,這是補充支持母親的指令。當然了,媽媽有時候可能會這樣說,寶寶,穿上外套,不穿不穿,你看寶寶都穿上了,爸爸就穿上了。用一種行動的方式來支持配偶的請求,這個叫做共同行為。
我們今天談到孩子的聲音,這時他在解讀,不只是學會了穿衣服這些事情,他看著我們的互動,看著我們的溝通,他在這里面看著比我們想的還要多。所以也有開始研究說,到底婚姻跟親子關系是什么關聯(lián)呢?有人說,我跟我太太搞不定,我跟我先生不好,所以我要跟我孩子在一起,這是一種補償。另外一種婚姻關系好,如同我們剛才講共親職更容易。其實告訴大家,中心的研究都支持,婚姻關系好,親子關系就會比較好。
所以我們在這里關心家庭教育,我們在這里討論如何教育孩子,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教育的磐石。在臺灣我們有一套課程,把它分為恩恩愛愛做夫妻,和和樂樂共親情。有時候我說你要不要去學學這個,學學家庭教育,大家說不用不用,我們好像不是因為不好才去的,我們是因為愛,愛我們的另一半,愛我們的孩子,因為愛讓我們學習,學習也讓我們有機會更相愛。(摘自搜狐教育 作者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林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