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中學是一所農民工子女學校,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南五環的邊上。9月22日下午,詩人北島來到了這所公益學校,在由大倉庫改建的簡易禮堂內,為該校的五百多名學生上了一堂詩歌課。聽過老師和學生們分別朗誦的原創詩作之後,北島朗誦并講解了《給孩子的詩》中的一首詩作——《想想別人》。
▎詩歌的人性和想象的空間
北島
我其實不太適合講詩。因為在美國十幾年主要是教英文寫作,後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書的時候也沒有用中文教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現在面對的是中學生,可能我會討論的是一首詩的可能性。
先介紹一下背景。穆罕默德·達維希是一名非常重要的詩人,可以說是最偉大的阿拉伯詩人之一,在2008年因為心臟手術的失敗去世了。而且他也是我的好朋友,2002年的春天我參加了一個八位國際詩人和作家的聚會,是在巴勒斯坦的臨時首都拉姆安拉,在約旦河的西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前是鄰居,現在是敵人,有很大的矛盾,經常會發生軍事衝突,加沙地區每隔幾年就會有幾百幾千平民被炸死。
我想介紹一下2002年參加的這個活動。達維希先生當時被軟禁,不允許他離開自己的家,也得不到以色列的簽證,不能到國外去朗誦,所以我們決定一起到拉姆安拉找他。我們得到了法國外交部的特別許可,穿過拉姆安拉都是坦克的街頭,參加了這次活動。當時我們在拉姆安拉“圍城”內的一個劇場,每個人都朗誦了詩。
達維希是1942年出生的,1948年他6歲的時候,全家被以色列驅逐出境,從以色列搬到約旦,之後很多年都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他的命運的主題就是漂泊。這麼多年他去了很多地方,包括巴黎、巴勒斯坦、黎巴嫩等等,他自己也被以色列關押入獄過三次。他是巴勒斯坦國歌的作者,也是當時巴勒斯坦文化部的部長。下面我先讀一下這首詩。
想想別人
當你做早餐時想想別人。
別忘了喂鴿子。
當你與人爭鬥時想想別人。
別忘了那些想要和平的人。
當你付水費單時想想別人。
想想那些只能從雲中飲水的人。
當你回家,回你自己的家時,想想別人。
別忘了那些住在帳篷裡的人。
當你入睡點數星辰的時候想想別人,
還有人沒有地方睡覺。
當你用隱喻釋放自己的時候想想別人,
那些喪失說話權利的人。
當你想到那些遙遠的人們,
想想你自己,然後說:
“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蠟燭。”
(曹疏影譯)
我想這是同學們第一次聽到這首詩,不一定能記得住,但是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嗎?這首詩從第一句開始,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變化。“當你做早餐時想想別人。別忘了喂鴿子。”鴿子和人有關係,鴿子就是和平鴿,這和主題有關係。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吃早餐,吃早飯的時候別忘了喂鴿子,這是他一個很重要的想法。
接著就是提到了和平。“當你與人爭鬥時想想別人。別忘了那些想要和平的人。”這就是從和平鴿開始的。其實我們面臨很多現實的問題,尤其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隨時都會出現矛盾,因為他們過去像親兄弟一樣一代又一代關係都很好,後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們在這就不講了。
接下來第四第五段,“當你付水費單時想想別人。想想那些只能從雲中飲水的人。”什麼叫從雲中飲水的人呢?在城市裡有自來水,我們隨手都能喝水。但是很多人沒有自來水,有超過十億人生活在沒有自來水的環境裡。雲中飲水就是沒有自來水。
“當你回家,回你自己的家時,想想別人。別忘了那些住在帳篷裡的人。”很多地方的人都住在帳篷裡,像是難民營。在那個時代的巴勒斯坦,有幾代人都是生活在難民營裡,長期住在帳篷裡面。所以我們要想到,別人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
下一句又說,“當你用隱喻釋放自己的時候想想別人,那些喪失說話權利的人。”“隱喻”這個詞是一個術語,說的是一種暗含的比喻。不是說什麼什麼“像”什麼什麼,而只是把兩個詞放在一起,就是隱喻。比如“太陽金色的盾牌”。隱喻是詩歌中很重要的一個術語。“當你用隱喻釋放自己的時候想想別人”這就是在講詩歌的人性和想象的空間。“那些喪失說話權利的人。”我們可以想象到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因為沒有言論自由,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提。
北島:詩人考慮到的不是簡單地如何理解別人,在理解別人之餘,也要願意犧牲自己。
前面提到了很多問題,像是邊界、戰爭、和平、自然條件,還有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最後他提到的結束語:“當你想到那些遙遠的人們,想想你自己,然後說:‘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蠟燭。’”前面是一層一層的變化,到後來他給出解釋,在詩人自己周圍的黑暗中願意做一個蠟燭。詩人考慮到的不是簡單地如何理解別人,在理解別人之餘,也要願意犧牲自己。這句詩非常重要,這是他所有討論所有角度的中心,除了理解別人之外,同時他也希望犧牲自己。
理解別人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為什麼我要講解達維希的這首詩。他的一生其實吃了很多苦,但是在這樣的生活裡他還是像爸爸一樣,對人們有這種愛。這種對於世界的視野非常重要。
所以我希望同學們有機會能再理解這首詩。希望同學們在詩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方面得到自信,有所體會。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們都有詩意,不管是八九歲,還是二十歲,都存在著詩意。
——————————————
北島帶來了詩集《給孩子的詩》,并現場為讀者簽名
在這堂詩歌課上,北島和活字文化還帶來了百餘本《給孩子的詩》,捐贈給蒲公英中學的學生。《給孩子的詩》由北島親自選編,它是詩人送給孩子們的一份禮物:詩歌正如點燃火炬——某種意義上,詩歌之光照亮突然醒來的人。
《給孩子的詩》 由活字文化策劃,詩人北島歷時三年選編,收錄101首中外經典詩歌。編者在代序《給年輕朋友的信》中寄語:“每個出生長大的孩子,處在不同的階段,特別是青少年時期——更敏感更多變,突如其來,跨越不同的邊界,開拓想像力與創造性。我相信,當青春遇上詩歌,往往會在某個轉瞬之間,撞擊火花,點石成金,熱血沸騰,內心照亮,在迷惘或昏睡中突然醒來。”
■ 活動攝影:秋實
﹎﹎﹎﹎﹎﹎﹎﹎﹎﹎﹎﹎﹎﹎﹎﹎﹎﹎
《今天》創刊於1978年,由北島、芒克等人主辦,刊登小說、詩歌、文學評論和少量外國文學譯介文字。其中詩歌的影響最為廣泛而深遠。《今天》現在一年出版四期,除文學外,還涉及美術、電影、戲劇、攝影等更多領域。
今天文學【微信號:TodayLiterary】從《今天》出發,每天推薦海內外優秀創作,提供具有深度和廣度的閱讀體驗。
《今天》需要讀者,歡迎關注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