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不健康分為三類
一、診斷為心理問題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由于現實生活工作壓力處事失誤等因素而產生內心沖突(如厭煩 后悔、懊喪、自責等);
2、不良情緒不間斷的持續滿一個月,或不良情緒間斷的持續兩個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緒反應仍在相當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終能保持行為不失常態,基本維持正常生活、學習、社會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終,不良情緒的激發因素僅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與最初事件有聯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類不良情緒;
二、嚴重心理問題
1、由相對強烈的
現實因素激發2、初始情緒反應強烈
3、持續時間久
4、內容泛化
三、神經癥性的心理問題
這種狀態已接近神經衰弱或神經癥,或者他本身就是神經衰弱或神經癥的早期階段。
四、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現
1、認知能力差:對外界反應遲鈍,不敏感,學習能力差。
2、不能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憂郁或殘暴、暴躁
由于種種原因,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 或者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 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如果長時期地處于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3、毫無意志力:極度缺乏自信、對一切失去信心、自卑、悲觀、壓抑、失望甚至絕望。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4、人格分裂:行為怪異,剛愎自用、偏執、陜隘、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包容、不善良,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于懷,愛鉆牛角尖,伴隨焦慮和失眠。
5、不喜交際:性格孤僻、不愛說話、不合群,喜歡獨處。一方面現在孩子除了跟父母長輩一起外,就很少與同齡的小朋友交往玩耍,這樣就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鍛煉,慢慢地就使孩子怕見到陌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說話,對新環境會有恐慌心理。應該多出去走走,培養興趣愛好,盡量多接觸其他開朗的人。
?
6、不能與周圍相適應。成天胡思亂想,不知道自己該干啥。
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驚恐
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7、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正確的評價,自高自大,自我欣賞,還有的是自暴自棄。 十五種常見的不健康心理,你有嗎? 1. 焦慮:每天生活在與別人的比較中,怕別人超過自己,比自己強。 2. 恐懼:每天惟恐自己會被淘汰,提心吊膽地生活、工作。 3. 憂郁:每天情緒低落,無精打采,語調低沉,覺得沒什么值得高興的。 4. 強迫:每天明知不該反復想或做某件事,但卻控制不了自己。 5. 失落:覺得自己不受重用,大材小用……,郁郁寡歡,心里空落落的。 6. 挑剔:看什么都不順眼,看誰都不得勁,誰都像欠自己的似的! 7. 懷疑:對誰都不信任,誰說的都不真實,懷疑一切。 8. 疲憊:不愛理睬人、困乏、呆滯、動作遲緩、工作效率下降。 9. 自責:總覺得干什么都是自己的不好,是自己的錯,總內疚、自責。 10. 失控:想發脾氣、想摔東西、想大喊大叫、想罵人,無法自控。 11. 敏感:看別人眼神不對,別人說什么、做什么,都好像都是沖自己來的。 12. 逃避:能躲則躲,能逃則逃,能不干就不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3. 抱怨:誰都不對、都有錯,整天滿腹牢騷,一天這不公、那不平了。 14. 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切大小事種均與我無關。 15. 自私:個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上班絕不能早來,下班絕不能晚走。公私 絕對分明,不能多占我一分鐘,不能少給我一分錢。 朋友,若此段時期你有以上的不健康心理,請您注重一下“心理保健”。
?
?
?
?
?
? 有人對如何保持健康概括為四句話:“合理膳食、適度運動、限煙限酒、心理平衡”。前三句話易理解、可操作,而后一點則難以做好。但是,心理平衡至關重要,它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心理健康首先在于認知,而心理保健是心身和諧的關鍵。中國要建立和諧社會,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與內心和諧。現今,許多人之所以過著一種憂郁、枯燥的生活,其原因之一便是他們不能從那些使自己精神失調、惱怒、痛苦和擔擾的事情中走出來,因而他們無法使自己的心身保持和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