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并從1979年開始實施“世界遺產名錄”項目。據世界遺產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03年,全球有177個國家和地區加入該公約,共評選出世界遺產754處,其中文化遺產582處,自然遺產149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3處。中國自1985年加入該公約后,現有29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世界遺產中心有80多位國際職員,他們均是自然和文化遺產方面的專家。在得到成員國的申報請求后,遺產中心往往先派一位專家去現場,幫助當地準備和建立完整的申報材料,包括必要和規范的地圖及文字資料等。當確認收到全套申報材料后,中心將把它轉交給相關評估機構。世界遺產中心有3個技術咨詢部門,其中包括兩個非政府組織,即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鄄COMOS)和世界保護聯盟(IUCN)。兩者受世界遺產委員會委托,分別對提名列入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進行考察并提交評價報告。第三個機構是政府間機構———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它負責向委員會提供維護文化遺產的建議,以及培訓和項目咨詢服務。
待正式評估時,評估委員會還會派一個工作組去進行最后評估。據了解,我國平遙古城在申報世界遺產時,教科文組織就派來了好幾位古建筑和文物專家,一個點一個點地看,非常細致。一位來自日本的專家在鎮國寺看完斗拱后,竟站在那里一動不動達
45分鐘之久。申報項目最后還要由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世界遺產委員會由每兩年召開的成員國大會選舉產生,是一個由21名成員組成的政府間組織。委員會負責批準新的遺產申報項目,也監督檢查已經列入名錄的遺產項目的維護情況。世界遺產大會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例會,每年召開一次,但成員國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遞交申報材料。2月1日之前遞交的可在當年受理,之后的則在次年受理。
文物保護和其他工作一樣,必須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載體,而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恰恰是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起到了《文物保護法》的宣傳作用。清福陵、清昭陵都已有80年的公園歷史,“申遺”成功后,兩陵的保護更加注重公眾參與。兩陵的管理部門通過舉辦世界文化遺產知識講座、科普畫廊、組織志愿者保護兩陵等系列活動,增加了公眾保護意識。如果說文化遺產在“申遺”成功前是在國內范圍引起關注,那么“申遺”成功之后就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并接受世界遺址委員會的監督。既在更大范圍得到宣傳推介,也在更高層面得到保護和監督。實踐證明,“申遺”的過程就是在更大范圍宣傳《文物保護法》的過程,這個過程讓《文物保護法》走進千家萬戶,使千家萬戶增加了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
從我們國家的一些世界遺產地“申遺”前后旅游人數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申遺”成功后旅游迅速升溫。2004年7月1日,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遼寧省的五女山山城、沈陽故宮、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使得過去只在省內擁有一定名氣的文化遺產,四海皆知。打上世界遺產的標簽,就在世界范圍內打出一個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一個文化旅游的亮點。桓仁五女山山城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之后,很快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形成世界遺產旅游熱線。據有關部門統計, 2005年,桓仁縣接待國內外游客首次突破100萬人大關,創旅游收入5.4億元,比5年前增長了8.3倍。僅旅游收入已經占地區總產值的15%,一躍成為全省旅游大縣。從另一個方面看,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對旅游的要求、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不僅是觀賞自然景觀,要充分體現文化內涵。通過世界遺產擴大了城市影響,樹立了城市的形象。“申遺”成功后,遼寧省把旅游項目作為旅游經濟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景點,組織開展世界遺產系列游。通過文化旅游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將遼寧中部城市群的“金三角”旅游構想推向一個更高的層面。沈陽市政府推出連接沈陽、撫順之間的“尋根游”活動,兩地之間的旅游銜接已成大勢,與此同時,作為清東陵、清西陵“祖宗根”的關外三陵也將與它們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整個清文化產業帶即將形成。
世界遺產地更加對外開放和放開,吸引外商,擴大文化旅游的同時也帶來其他消費。沈陽大力加強軟環境建設,繼“一宮兩陵”“申遺”成功之后,又圓滿地舉行了世界園藝博覽會。桓仁縣提出解放發展文化生產力,把旅游作為促進全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規劃長遠的發展戰略。他們把文化納入經濟發展戰略統一考慮,在“文化經濟”建設上主要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是下氣力對境內的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做到了心中有數。第二步是聘請專家顧問,對旅游等各種文化產業進行大范圍論證,編制具有支柱產業規模的發展規劃。第三步是努力尋求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共同點和結合部,使二者融為一體,力爭走出一條“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發展路子。他們把旅游度假和休閑娛樂作為“文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旅游產業方興未艾以外,桓仁還圍繞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了產業、產權多元化的“四大基地”,這就是以工藝品、桔稈制品、刺繡等為主的城鎮工藝品基地;以草編、鐵藝、木雕等為主的鄉鎮加工基地;以版畫、根雕、木刻等為主的重點村加工基地和紅石硯臺基地。隨著五女山山城揚名海內外,桓仁縣的對外開放也被推向了高峰。近兩年引進國內、國外資金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五女山山城以其獨具特色的秀麗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已經成為桓仁縣文化產業的龍頭項目。
世界遺產對社會的進步起著輻射、影響、滲透作用。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實際上這些寶貴的物質財富無時無刻不在起著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說,無論是生活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屬于哪一個民族的人民,在生存上有一個共同的企求,那就是都需要良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申報世界遺產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社會環境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有著直接影響,對引導人們形成好的生活習慣有間接影響,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人們群眾了解世界遺產、熱愛世界遺產,自覺參與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整個社會就會逐步形成良性循環。深厚的歷史文化吸引人、啟迪人。先進的文化教育人、影響人。良好的社會環境熏陶人、改造人。2004年沈陽市的“一宮兩陵”“申遺”成功之后,不僅總結了工作,而且弘揚了“申遺”精神,這種精神成了遼寧全面振興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申遺”成功還進一步激發了世界遺產守護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地促進了學術研究,推動了對外文化交流。世界遺產成了凝聚隊伍、凝聚力量、凝聚人心的一種無形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