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有人問我“why Minerva”,我肯定會給一些“干貨”,所謂原因。我說自己欣賞Minerva大學幾個特質,比如連接未來,全球格局,個性關懷等等。
簡單說,Minerva在關注未來人的生活環境和狀態,在思考什么樣的學習模式可以對接未來人生活的模式和社會的需求。體現在,把科技更貼合地融入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讓學習和授課更高效,更具備統計、管理、反饋的功能。還比如,全球化的時代,讓學生多去探索,在幾大洲幾大不同的城市居住。當然現在有很多方式和途徑可以進行全球體驗,Minerva是其中之一。另外,他們對學生不“批量生產”,而是“高級定制”,從職業發展的輔導,到個人經歷的充實,他們給切實的建議和支持。
不得不承認,讀完Minerva招生信息的那一刻我就決定申請,也覺得自己會被錄取。好像我和這所大學并不陌生,我們的初衷是一致的。直覺的判斷產生時,往往帶動了自己心底隱藏的熱情,是背后種種邏輯匯聚成的強大愿望。很多重要的判斷和選擇需要去“碰”,既考驗機緣巧合,也考驗你到底為某件未知的事情等待了多久。
最先進的教育是返璞歸真的,創新的教育理念看似是領先時代的,但在我看來是追溯和延承很多古老的教育思想與本質。很多教育機構的變形只是在整個世界普及教育的過程中為很多其它社會因素做出了多少犧牲。
我想到幾位教育家。
Comenius是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也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人。泛智論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泛智”,就是把教育的機會賦予所有人,讓人們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使智慧得到全面的發展。
第斯多惠是德國的一位教育家。他認為教育要根據自主、自然和文化的原則。他說,“人的本身特質,就是人的自動。一切人的、自由的、獨創的東西,都是從這個自動性出發。”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用多說。我感到,他也用自己的言論和實踐,詮釋了教育的很多樂趣和美感所在。游學就是其一。中國人自古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孔子從30歲開始陸續有弟子跟隨他,他們顛沛流離,行走各國,十四年間孔子想尋找自己政見的實施空間,但沒想到他做出貢獻的緯度不是空間性的,而是時間性的,超越時間,到今天,到未來。他的學子正是和他一起游學,邊走邊看邊思考邊實踐。
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思考者。也許很多經過時間沉淀的教育思想,往往有不少共通點。就像我剛剛舉的幾個例子。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應遵從人的自主性,教育應結合向外行走、探索的過程……
世界上太多的好學校都竭盡努力保持教育的純粹和樸素,Minerva也一樣。雖然是一所創新大學,看似對現有的教育模型是顛覆,但仔細看它的根源和初衷,我理解為確是回歸。
我選擇Minerva,覺得不僅是為了自己,而是思考,在未來,更多人能通過怎樣的教育獲得何種福祉,我愿意嘗試,我愿意從中得到歷練,為教育這件事的未來。先鋒班的學生雖各有不同的路,但都將對教育現身說法,為以后的人做些事情。
歸根結底,我選擇Minerva,來自一種潛意識里的使命感。我初中在首師大附中創新實驗班,高中在北京四中的道元實驗班,現在來到Minerva大學先鋒班。只有選擇放在自己的經歷里才知道這是順其自然的。
有朋友和學弟學妹問我,你覺得自己是怎么被選上的?我想對很多申請大學然后被心儀學校錄取的同學來說,他們內心都有個大致的數。雙方互選就像一場相親,你們要看對眼了,成了,心意就要多少相通吧。
我想,學校看你的成績,是看學習能力。看課外活動,絕對不是對那些數量或多高大上感興趣,他們想看你有多大的意愿和動力去開掘自己。
去年一年我沒有正式申請任何一所大學,而是在一個安靜的文理學院調整自己。這個階段就是去梳理,沉淀。我因為興趣所做的一些事情構成了自己怎樣的價值體系?大學意味著什么?我適合哪里?外界或名校老師說“你適合哪哪哪”,我就一定要按他們的序號申請嗎?現在的學校有所謂排名,但是學生是沒有序號的。選校的過程是去匹配精神和價值,不是數字。
我小學偶然被我爸建議開始記日記,是非典時期。從不耐煩到一坐下來寫作就是兩天,從兩行拼音到多頁的長篇。漸漸生發出興趣和耐力,兩年竟寫了30萬字的“格格日記”。很幸運,我遇到的每一位語文老師都鼓勵我的“一格風”。近幾年還是偶爾寫文章,2012年文集《格外》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寫作喚醒一個立體的,真實的我。寫作督促我去體察更多人的生活和心靈狀態。我寫作時,感到世界從一點延伸開來,那種感受是神秘的,自由的。寫作對我來說,是超越職業或作業的,融為我生命的路徑和軌跡之一,伴隨我前行。
關于主持呢,我簡單說說經歷。有一次一位很受尊重的主播老師對我說,一格你才十幾歲,就主持了10年,老同志,老同行啦。他的話是鼓勵我。但那時我才意識到,對一件事產生深深的尊重,依戀和把握需要多長時間和多少汗水的累計啊。我沒受過培訓,就是小學在學校主持開始,偶然被導演選中開始在中國教育電視臺的節目擔任小主持,和汪涵,楊樂樂搭檔。然后也不斷有機會獨立主持活動,或和朱軍、鞠萍等老師合作學習。之后時間原因,還是活動,晚會類主持更多。以前覺得是娛樂,后來要認真準備,現在可以隨時上場,但也要拿捏準確。主持需要對舞臺的理解,對人的理解,對一個主題的確認、尊重。做一個主持人,從努力說,努力說好,到懂得不說,讓他人多說,自己學會做配角,是一個過程。身為一個主持人,功夫不在嘴上,在做人。你的態度、儀態是自然和舒服的,自然觀眾也會覺得舒服。這些也是不少優秀的主持人長輩教給我的。
關于公益。這詞兒太大了,我還是要說自己一直做志愿者而已。在陽光文化基金,小天使行動基金工作學習過,也從小關注不同的人群。貧瘠處顯現生命,放低和放小自己可以學到更廣大的東西。大家做過志愿服務的有不同體會,大概會一樣感恩每次服務的機會。順便說一下,我高中兩年做瓷娃娃的志愿者,也成立過四中瓷娃娃志愿者基地。我去過瓷娃娃狹小的辦公室,了解里面脆骨病患者工作人員籌款有多么的不容易。最近冰桶挑戰流行了,娛樂的同時確實一下子為瓷娃娃捐了大筆錢,據說目前為止近一千萬了。但我心里也覺得不知如何評價好。總之,現在“火了”也不是壞事。
與大家匯報幾個經歷,是想表達我成長中不斷意識到的:彎路就是捷徑;以及相信時間捶打的力量。幾個微小的開端,拉長時間的緯度和修養的重量,就會收獲事物背后的意義。我逐漸長大成為一個更立體的人,找到更真實的心底的愿望。
也許,一所大學在選擇學生時,就是選擇信任的對象。它要尋找和確信,一個年輕生命無窮的活力,愿意開拓自己的疆域,愿意接納外界,愿意挑戰未知。活動和成績都是表面的,而你自我成長的故事和反省總結,才是無價的。
總之,人的成長是漫長的,是進展中的,何時說“成果”都太早了。我相信在座的不少學生朋友都有不同的熱愛與特長,我祝大家能用自身的魅力和特質打動你喜歡的學校。
接著想說的,是我作為一個學生面對教育的態度。
我常想,教育的旨意是不是讓人領悟教育本身,讓人跳出已知和未知的邊界看待世界。
社會學里hidden curriculum,翻譯過來應該是隱性課程。隱性課程大概指在學校中用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也就是學習中自然而然養成的修養,態度和價值判斷等等。
我把這個叫做教育背后的教育。
學校都有相通性,但你具體選擇哪里,就是選擇一種放大了的隱性課程,一種和你match的隱性課程。我來到Minerva,個人來說有更多方面的期待,比如希望見證這個精英團隊如何凝聚人,成就人,回饋社會,希望被這個創業的氛圍所感染和激勵,希望思考如何讓教育思想有落地的建樹,未來教育平臺有什么更好的通道,希望與這里有獨立精神和非凡故事的同學成為朋友……
在接受教育的路上,如果能思考,感受教育之美,再享受其中,是多么快樂的事啊!
我感到,常春藤大學也好,很多國家頂尖大學也好,并沒有將探索的心主動投在邊遠的地方。我們的大學高高在上,用一層層選拔抵擋了還沒了解其中游戲規則,或還沒有條件經受訓練的孩子們。高等教育成為高大教育,讓精英更精英,卻讓弱小更弱小。
我對Minerva大學和未來的教育最多的期待是:沒有名次,只有百花齊放一樣的多元性。我期待Minerva不止于服務精英,而最終走向尋常,讓高品質的資源不再奢侈。而我也時時提醒自己,我不是以精英學生的面目進入Minerva,而要讓目光可調節,多問多體會更多人的需求和渴望。
講到這里,和大家分享兩個故事。我敬佩我的很多朋友,他們已經開始實踐對教育和他人的關懷。
Surya Karki 現在23歲,是尼泊爾人,現在在美國讀大四。我們在一個公益活動上認識。他2011年在尼泊爾鄉間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不但免學費,還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一起上學,名為“瑪雅全球學院”。他對我說,一格,我就想讓大家明白三件事:第一、讓每個人都能免費上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二、“瑪雅模式”可以消除饑餓,消除貧困…… 三、教育面前,沒有種族、沒有權利,沒有階層。后來他和我說自己的故事,我才知道他兒童時的經歷對他有重大影響。他曾經走7小時的路,只為上一小會兒的課。
楊臨風,是我北京四中的學長。他從哈佛畢業后辭去咨詢公司的工作,創建陽光書屋,是一個鄉村信息化教育的實踐者。這個團隊讓平板電腦做載體,用無線網絡為渠道,要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他說,用技術服務教育,是時代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大家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回饋教育。和他們比起來,我的方式也算簡單了,目前就是加入Minerva,開啟新的教育之旅。我選擇Minerva對我來說是更大的挑戰和刺激。如果我不主動去磨練自己,打破那個安逸的自己,是不能在日好做更多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的。
Minerva也有自己的挑戰和初期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我希望這個社會給予它更多關注,建議甚至批評。每一種革新都需要疑問的聲音做陪伴,都需要時間的積蓄。等待,包容,批判精神是作為學生的我所需要的,也是社會推動一個新事物向好的軌道發展所需要的。
很早開始學英文,大學 University 是最早認讀的單詞之一。后來才了解什么是詞根。University的詞根是universus,意思是:世界的不同部分相遇之處。
網絡/供稿 小芋頭/圖片 暢/新媒體編輯
快速關注:點本文標題下邊藍色小字“讀者俱樂部”即可!
…………………………………………………………………………………………
免責聲明:本文(摘自微信朋友圈僅供網友免費分享)僅代表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市場合作:010 52861238 郵箱:6051295@qq.com
打賞小編:如果你看到最下面的小廣告正好有用,就戳進去看看吧~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