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一位計算機科學博士生的論文開題報告會,發(fā)現(xiàn)與我們社會科學的博士論文proposal答辯有同有異。
先說差異處。該學生已讀(他們叫“做”,更準確)了四年,從所做過的N項目中挑了三項,組合成博士論文的內容,這些項目都是在替教授做大項目中由學生自己延伸出來的子項目,都已完成或已有成果,博士論文的任務是在理論上加以總結和整合。所以現(xiàn)在開題,如通過學生計劃6月份答辯論文(3個月后!)。當然委員會成員一致認為太趕,建議12月份答辯(也只有9個月)。總之,他們是“先做后開題”。
我們是倒過來的,“先開題后做”,先用幾個月寫一個proposal,然后再化幾年時間做研究,最后寫成論文。當然這種體制的好處是對所選課題的價值有基本保證,避免學生盲目走進一個死胡同。問題是如果學生事先沒有第一手的研究積累,無法保證所選課題的可行性。同時,也許更經(jīng)常發(fā)生的是,因為沒有研究積累,所選課題的價值在后來的研究中往往也無法真正實現(xiàn)。
我現(xiàn)在回想自己的博士論文,其實也是“先做后開題”。在Indiana讀(不是做)了三年書后,形成了一個有關中國傳播效果的理論框架,原本計劃做一個調查來驗證,但因當時條件所限,就從自己和其他朋友以前的十來個調查數(shù)據(jù)中找相關變量做了一個“二手數(shù)據(jù)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從開題到答辯,9個月完成,接著就去UConn上班了。委員會成員沒有人認為我沒有第一手數(shù)據(jù)是個大問題,因為我已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采集經(jīng)驗。
其實最近兩、三年來,我已經(jīng)認識到現(xiàn)在學生的經(jīng)歷和我不一樣,開題前毫無實證研究經(jīng)驗、更不用談數(shù)據(jù)積累。所以在他們學習一開始時,我會建議他們不必多想proposal(想也白想),先做幾個小項目再說。不管有關無關,不做你怎么知道其中的深淺?潛力?可行性?你的興趣?等等。當然,限于學校的規(guī)定(12月之內必須交proposal),他們在開題前的“試工”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將交proposal的期限放寬到24個月,我相信他們最后選的題目更有價值也更可行,也許就是已做的項目之整合或提高而言。
寫著寫著,突然想起老電影《李雙雙》,其中的男女主角是“先結婚、后戀愛”。有點搞笑嗎?博士生論文先開題后研究不就是“先結婚、后戀愛”?
好了,講講相同之處。大家對那學生的評論意見,主要是“太工程、理論性不強”。如果將“工程”改成“實務”,不就是新聞傳播學論文中常見的問題嗎?任何人在將自己四年中做過的事情加以整合時,難免會掉進入這類陷井中去的。學術研究就是學術研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