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我和兒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每一章節都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鳴。因為自己正處在教育兒子的關鍵時期,因為在前面由于自己的無知,可能在育兒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而通過閱讀楊文的教子專著,自己也是時刻與自己對比,查找存在的不足,試圖盡快調整自己的育兒計劃,以彌補原來失去的大好時機。
比如說這本書里面就強調了這樣一種觀點:強化優點,弱化缺點。哪怕是孩子就一次表現優異的情況,我們也要抓住機會,多次強調這一次優異表現,讓孩子深刻感受到表現好的作用,最好是恰到好處的在公共場合提到,效果可能會更好;孩子哪怕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我們也要盡可能地去避免再在傷口上撒鹽,因為犯了錯誤,孩子其實自己也會產生自責的心理,如果此時家長抓住這次錯誤不放,孩子的自責心理就會慢慢消失,進而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漸漸產生撒謊的心理。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自己犯錯,家長不會放過自己,索性就會以謊話來搪塞家長,時間一長便會養成更加不良的習慣。
看到這一點,聯系自己的一些所做所為,也感覺到非常慚愧。是呀,許多家長,特別是中國的家長,對待這個觀點恰恰是持反對意見。他們在一些行事上,往往就是強化缺點,弱化優點。比如說一些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表現做出的評價就很有問題,本來孩子有進步了,家長可能會說這次表現不錯,下一次再表現好一些才行。其實本是一次表揚的機會,卻在家長明是表揚卻暗含硬性要求的話語中完成了,孩子絲毫沒有體現到進步的價值。如果換一下說法,可能效果就大不一樣。比如說,你這次通過自己的認真努力,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值得表揚。試想這樣的評價,就會讓孩子對自己的進步被肯定而感到高興,同時也知道在哪一方面取得了進步,有所針對的評價,勢必會在孩子的內心當中產生深刻影響。而帶負面或硬性要求的表揚性評語則更容易把孩子的進取心給打擊掉了。
還有一個很典型的情況就是中國的家長更容易拿自己家孩子的缺點去跟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做對比,其實家長的心是可以理解的,往往是恨鐵不成鋼。但這樣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讓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強,甚至會與家長產生敵對情緒,一發而不可收拾。作者也提到,無論是什么樣的孩子,身上都能找到閃光的地方,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是認真去把這些優點找出來,并讓孩子認識到,從而激發出其內在的優秀潛質,從而達到教育孩子于潤物無聲的目的。在這點上,自 己還是比較喜歡魏書生的觀點,看他的班級管理經驗光盤,真是感覺收獲不小,只可惜自己沒有聯系實際去加以應用而已。
無論是什么樣的孩子,都不喜歡被別人批評,即使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也不例外。別人的批評可能引起孩子的憤怒,過一段時間可能就消失了,但父母的不當批評則很容易在孩子心中留下傷疤,永遠無法去掉。而我們許多中國家長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嘮叨,而且往往是容易舊事重提,沉年谷子爛芝麻,算舊帳,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與父母抵觸的情緒,因為舊傷沒好,又添新傷,試想孩子又怎么會跟父母去交流自己的內心想法呢?
因此說,孩子有問題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細想一想,造成問題少年的罪魁禍首往往就是感覺有些委屈的家長本身。作者說自己的孩子叛逆心理很小,就是因為從小就給他營造了一個民主的環境,有什么問題大家可以討論,與孩子保持一種平等的關系,讓他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容易與父母進行心平氣和地溝通與交流,自然其叛逆心理滋生的土壤就不存在了。
所以說,有了問題孩子,還是先從我們家長自身找一找原因吧。是不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夸獎過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我們沒有跟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是不是我們沒有采納過孩子的意見?是不是我們總是強化孩子的缺點,使他失去了自信心?等等,只要你用心去找,就一定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試著去改變一下,說不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