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中國文物市場第一操盤手》一文中這樣說道:“盧芹齋對于中國文物藝術的文化營銷,在他“販賣國寶”的原罪面前,再多的言語也顯得蒼白無力?!?/p>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大地上有著無數珍寶,經過歷史的沉淀,它們變成了我國十分具有價值的文物。但在近代文物史上,由于時代和社會背景,中國文物卻遭受了大量的流失,除卻列強的掠奪外,還有源于個人利益的流失,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是繞不開的,他便是被稱為中國最大文物販子的盧芹齋。
誠如史料中如此稱“在販賣國寶的原罪前,盧芹齋再如何有冠冕堂堂的價值都是白費的”。盧芹齋究竟做出了怎樣的行徑才會得此嚴重的評價?而他的感情生活同樣飽受爭議,為何有年輕美麗的妻子卻與丈母娘曖昧一生?
盧芹齋,于1880年出生在浙江湖州盧姓人家,他本名“煥文”,后改名“芹齋”。
在盧芹齋10歲的時候,父母便雙雙去世,留下他孤苦一人。后,他到江南絲商巨賈的張家,成為了少東家張靜江身邊的一個小廝。
聰慧的盧芹齋從一個打雜小廝漸漸混成了張靜江身邊的信賴之人,他不僅幫忙打點張家生意,還了解了許多的古玩知識。最終,在張靜江的幫助下,盧芹齋開始自立門戶。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還十分粗淺,追求更多的是所謂的“日本風”的文物藝術品。盧芹齋憑借自己多年在張家所見的古玩藝術,他意識到中國古代的藝術品價值遠遠高于這些西方人目前所追求的東方文物,于是他決定要引導歐洲人認識這些中國文物的價值。
這份初衷或許是好的,但是盧芹齋的方式卻是建立能獲利的基礎上的,也就是將文物商業化,販賣文物。
在剛剛進入古董行業的時候,盧芹齋與北京、上海等古董行的大商人搭幫結伙,將國內流通的古董一律轉運賣到巴黎、紐約等地。
美國《紐約時報》曾這樣報道:“考古學家盧芹齋將大量的墓葬雕刻、青銅器、陪葬古玉、陶俑、佛像運抵歐洲和美國,讓歐美收藏者學會欣賞中國墓葬文物……他以精湛的文物專業知識和天才的商業眼光逐漸征服了歐美收藏者,隨即在歐美的銀行家、軍火商、石油商、不動產商中形成對中國文物的搶購潮……”
可以說,盧芹齋用眾多精美的中國文物征服了歐洲文博界。其一生走私出賣的種類眾多——石刻、玉器、青銅器……且大部分都是出自歷代皇帝被盜墓中,據記載,經他收留到國外的文物總數達到50萬件以上。而在被盧芹齋倒賣的中國文物當中,最著名的有莫過于中國國寶級文物——“唐太宗昭陵六駿”、宋代《睢陽五老圖》。
此后,盧芹齋經法國政府特批,在巴黎建造了一幢專門用以收藏和展示古董的紅樓,被當地的人們稱為“中國盧浮宮”。
盧芹齋用40余年的時間建立起了一個以國內提供貨源,通過民國政要流通到歐美各國的世界性古董帝國。
也正是這個世界性的古董帝國讓盧芹齋在事業上廣受爭議。此外,他在婚姻中的做法也是讓人感到十分地震驚。
1910年時,30歲的盧芹齋結婚了,對象是只有15歲的巴黎女子瑪麗·羅斯,除卻兩人懸殊的年齡差異之外,更令人震驚的是,盧芹齋與妻子的關系并不單純。
原因無二,盧芹齋實際上認識和愛戀的其實是瑪麗·羅斯的母親——德蘭廣場上一位女店主奧爾佳。奧爾佳在19歲的時候生下了私生女瑪麗·羅斯,而瑪麗的父親雖然無法給她名分,卻一直與保持情人關系,這家店也是由他出資建立的。
彼時,盧芹齋的古董店也是位于德蘭廣場,與奧爾佳的店相隔很近。很快地,盧芹齋便迷戀上了他大四歲的奧爾佳,倆人很快墜入了愛河。但在當時,盧芹齋還只是維持著一家小古董店,而奧爾佳更是離不開瑪麗父親的經濟支持。于是,兩人想出了一個辦法——盧芹齋娶奧爾佳的女兒瑪麗為妻。
年僅15歲的瑪麗·羅斯還十分單純,并不懂母親和盧芹齋的心思,她只知道母親想讓她嫁給這個年齡可以當自己父親的中國男人。沒有經濟來源的瑪麗只能一切都聽母親的,而在結婚后,瑪麗也成了家庭主婦。
在瑪麗與盧芹齋的婚姻生活中始終離不開母親奧爾佳的身影,諸如母親總是以“監護人”的身份代她簽字,又如母親擁有盧芹齋店里保險柜的鑰匙與密碼……這一切都不無彰顯著,瑪麗的母親奧爾佳才是盧家的真正女主人。
盡管盧芹齋和丈母娘奧爾佳始終有著曖昧,但他與妻子瑪麗在婚后也生下了四個女兒??上У氖牵鳛橐粋€再傳統不過的中國男人,盧芹齋的眼里,始終不承認這四個女兒。
盡管盧芹齋與年輕妻子的這段婚姻極度扭曲,但也還是走到了最后。那么這位近代史上最大的文物販子在晚年又是怎樣的一番面貌呢?
不知在人生的后半段,盧芹齋出于什么樣的情感,也許是愧疚,也許是補救,又或許是別的什么。他多次為救國而奔走,并且還曾向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捐贈了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青銅器——“嗣子壺”。
從文物倒賣販子到捐獻文物,其實也反映了盧芹齋這段期間的一些狀態,他的文物販賣之路似乎已經走到底了。
1949年,共和國成立,開始對文物進行保護。而盧芹齋在上海分部的一大批重要文物也都被一一收繳,他在中國各地的伙伴都無一不受到了懲戒。
一年后,盧芹齋在美國宣布退休的消息并將紐約古董分店清倉,轉讓給了弗蘭克·加羅。而那座法國巴黎古董店和大名鼎鼎的“中國盧浮宮”則是交給了他的小女兒。
此后的幾年中,盧芹齋曾動過回到中國的念頭,但他的罪行擺在那里,又怎么容得他回國呢?就這樣,他在國外度過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
1957年時,盧芹齋患肺炎死于瑞士一家診所中,享年78歲。
在晚年的時候,盧芹齋曾總結過自己的一生,他認為自己確實使不少國寶流失海外,但同時他又保護了這些國寶,避免它們戰亂。
而對于盧芹齋的一生,或許正如收藏大家張伯駒先生所說:“綜清末民初鑒藏家,其時其境,與項子京、高士奇、安儀周、梁清標不同。彼則楚弓楚得,此則更有外邦之剽奪。亦有因而流出者,亦有得以保存者,則此時之書畫鑒世故家,功罪各半矣?!?/p>
在盧芹齋晚年的解釋中,他終其一生使得我國數以萬計的文物寶藏漂洋過海的目的只是讓懂得其價值的收藏家和觀眾看到,為中國文物走向世界而盡自己的一份力。可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卻依舊掩蓋不了他導致了國寶的大量流失與破壞的罪行。種種的是與非,誠然難以說清,但不可否認,盧芹齋確實是一個傳奇。
歸根究底,盧芹齋的做法便是用盜賣文物賺取錢財,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給中國的考古文化、文化保留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損失。保護中國文物,每一個國人都有一份職責,希望再沒有如盧芹齋這樣的“文物教父”,也希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能夠早日回國。
參考資料:《神秘的中國文物市場第一操盤手》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