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四大中興之臣,分別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清朝后期出現了短暫的“同治中興”,如果沒有他們,清朝恐怕早就滅亡了,奈何慈禧太后抱殘守缺,堅守落后的封建帝制,最終導致所有人的努力付諸東流,清朝也未能擺脫滅亡的命運。
如果要給晚清四大名臣排個序,曾國藩當之無愧是第一人,無論是為人、為官、為學,就連后來如日中天、不可一世的李鴻章都要親切地稱呼其一聲老師。曾國藩還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尤其是《文正公文集》中的《家書》,現如今很多人都將其視為珍寶,作為自勉及教育他人的寶典。
曾國藩不僅有才學、會做人,識人的本領也很了得,他看人之準,有人甚至猜想曾國藩是不是懂得“相面術”,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曾國藩識人的本領,其實是取決于他自己的見多識廣,以及經歷過太多的事,如此一來,看人當然比常人準很多。被曾國藩識過的人數不勝數,其中就包括李鴻章、劉銘傳,甚至還有慈禧太后。
李鴻章稱曾國藩為老師,不單因其當年拜在曾國藩門下,主要還是感激曾國藩的知遇之恩,李鴻章原本仕途不順,后來組建淮軍、建功立業,都少不了曾國藩的幫助,二人也是彼此互相欣賞,李鴻章評價曾國藩:“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曾國藩評價李鴻章:“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于藍也未可知。”
小有名氣的李鴻章,有一次向曾國藩引薦了三個人,李鴻章對此三個人都很重視,于是想讓老師掌掌眼,看他們分別適合什么樣的職位,曾國藩并未直接見他們,而是選擇暗中觀察,沒過多久,只見其中兩人已經有些不耐煩,而且嘴里不停地抱怨,只有第三個人格外鎮定,還開始欣賞起墻上的字畫,曾國藩斷定此人將來是個將才,此人就是劉銘傳。
話說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得到清廷的重視,主要還是因為他組織起了湘軍,并且在與太平天國的戰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清朝的命運或許早就被終結,在這場戰爭中,湘軍的力量日趨龐大,戰勝太平天國之后,曾國藩完全具備自立為王的條件,但他并沒有這樣做,相反卻主動解散了湘軍,甘愿做清朝的一位臣子。
也許是對曾國藩心存不安,慈禧太后一直未接見這位大功臣,直到1869年農歷十二月,曾國藩由兩江調任直隸總督,慈禧太后才想起來要召見曾國藩,這也是二人第一次見面,距離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已經過去四年,也是慈禧掌權的第七個年頭,此時慈禧、慈安兩位太后還在“垂簾聽政”。
曾國藩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他當天在日記里記下了與兩宮太后見面的場景:“皇上向西坐,皇太后在后黃幔之內;慈安太后在南,慈禧太后在北……”日記里還記述了他對慈禧太后的評價:“兩宮太后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慈安太后本就少語寡言,言外之意是說慈禧太后才學平常,見面所說的話沒一句是有用。曾國藩準確地描述了慈禧太后的特點,可見其識人之術非同尋常。
也正是看過了太多的人,經歷了太多的事,對別人的準確認識,也能夠使自己更加準確地融入,也許他是對自己生前的殺戮太重有所悔恨,又或者是看透了清朝無可挽回的衰落,他在臨終之前,把自己識人所得的感悟留給了子孫后代,并且告誡他們“慎獨則心里平靜,主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愛則人高興,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這四句話如今對我們每個人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