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7日 08:25:26
來源:求是理論網 作者:沈關勝
字號:【 】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圍繞群眾來開展,離開了群眾就成了無土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從群眾的視角審視活動的成效,讓活動與群眾結合的更緊密。
要從群眾的感受出發把活動與群眾結合得更緊密。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對活動的開展高度重視,把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政治任務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有效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得到了群眾的稱贊和擁護。但是,群眾的感受在活動中還沒有擺上重要位置,群眾還有活動與群眾隔著層皮的感受,如上面開展得轟轟烈烈,下面群眾感覺與己關系不大;上面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頻率和幅度越來越大,下面群眾感覺看的還是那幾個角落、走的還是那幾戶人家、說的還是那幾段話;上面征求意見聲勢浩大、列出的問題擺的讓人誠心誠意,下面群眾感覺做的與說的還有很大差距,真正的實際行動還沒有多少。上述種種群眾的感受,說明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還沒有讓群眾感受到切實的變化、真正的轉變,還存在著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喜歡高高在上、發號施令、指手畫腳,活動的興奮點與群眾“興奮點”對接不上,領導感受多、群眾感受少,工作感受多、生活感受少,干部政績感受多、群眾利益感受少,居高臨下灌輸多、平等交流少,造成了活動與群眾的隔膜與錯位。對此,群眾認為活動還沒有達到深層次的推進,還在自說自話。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組織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要把群眾的感受納入首位來考慮,從活動的動員教育、步驟實施、效果檢驗等方面,要充分從群眾的認可不認可、關心不關心、歡迎不歡迎的角度來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讓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真正融入群眾、融入實際,取得群眾對活動的支持和擁護。
要從群眾的期盼立足把活動與群眾結合得更緊密。群眾最大的期盼,是干部作風好、自己的事好辦。中央決定分兩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規定,著力解決“四風”突出問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切中了要害,直指群眾期盼的根本。從群眾的角度觀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開展的工作,是黨對黨情國情世情社情的自我反省,是黨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要求,是黨解決自身存在問題的舉措。群眾的期盼往往都是最現實的、最迫切的,群眾希望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能真心實意地為群眾做好事、多做事,切實解決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碰到的各種難題,讓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豐碩的成果。如果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僅僅看作是下去找群眾聊聊天、做做樣子,在實現群眾的期盼上力度不夠、辦法不多、決心不大,“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問題依然存在,那么群眾對活動的感受就會惡劣,認為活動是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所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以問題為導向,把活動聚焦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上,聚焦到群眾的愿望、要求和呼聲上,從群眾不滿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意見很大的地方改起,讓群眾在活動受益,真正推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目標實現。
要從群眾的評價著力把活動與群眾結合得更緊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群眾不僅感受最直接,更重要的是對活動開展的形式、方法、效果到底怎樣看到清、識得真,對活動是否抓到點子上、做到緊要處、落到實處最有發言權。確保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變樣、不走形,真正讓活動契合群眾的需求,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群眾的評價在活動整個過程的分量如何。實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群眾“貼心貼肉”,需要廣開門、開大門、全過程開門,把活動的方方面面擺在群眾的眼皮底下。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眾中去,到困難多、群眾意見大的地方去,面對面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心聲,多交“布衣”朋友,多拜群眾為師,充分尊重群眾對活動每個環節、步驟、節點的監督,才能對活動中的不足和薄弱環節認識的更清楚,才能對活動開展的辦法措施思考的更充分更具體,才能對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困難的解決更加有信心,才能對活動中的問題整改更加到位。通過群眾的有效參與,及時回應群眾的意見建議,賦予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多的“人氣”、“地氣”和“正氣”,有效促進活動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把踐行群眾路線作為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信訪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