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道德修養,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他認為,易風俗、正人心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切切實實的履踐工夫,并且要從一己之身做起,只有人人修道養德,才能使天下重歸于“道”。可見“修身”不僅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還能夠治國治天下。“修身”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老子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道德修身“三寶”:所謂“慈”,就是愛,就是同情之心。這種愛和同情心不僅對人,也包括對物。愛子女本是人的自然之性。母親對年幼的子女呵護備至,總是千方百計地為其謀求幸福、千方百計地為其消除禍患。愛屋及烏,對物亦要慈悲為懷,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深思熟慮,細致入微,這樣便能把握規律,舉無不當。所以,得“道”的人對于萬事萬物,“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這就是老子的“慈”;“儉”就是節儉、節約。“儉”是《老子》書中反復強調的修身原則之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就有此含義。因為修身之要在“積精”,如為“外物”所引誘,精神便難以積聚,所以“積精”即是節約精神,不輕易耗費精神;推而廣之,家、鄉、國、天下都崇尚“儉”,則天下之民“莫不受其澤”。因此,“儉”作為修身的一條原則,就是“固德”,就是珍重、愛惜精神;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說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人的行為必須遵循這些規律,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作為天下萬物的先導。落實到修身養德的層次,就是要求人們的言行舉動都應該“合和順理,以應自然”。老子又說:“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有道之人對任何事都能像慈母為愛子考慮那樣,通過周密的思考而摸索必須遵循的規律,于是在處理事務時就不致于狐疑不決,“不疑之謂勇”,所以,只有立足于“慈”,才能轉化為“勇”,這就叫“慈故能勇”。有道之人“愛寶其神”、不為外物誘惑,則精神旺盛、精力充沛。而“身以積精為德”,精神聚積不散,所以“德”就廣大,猶如“智士儉用其財則家富”,這就叫“儉故能廣”。“儉”是有節制,不是一味吝惜;如果過分吝惜,反而將會招致大破慳囊,這就叫做“甚愛必大費”。有道之人因順應自然,“盡隨萬物之規矩”而不將一己的主觀意志凌駕于客觀自然規律之上,所以就能通權達變,處置得宜,無事不可為,無功不可成,就能成為天下萬物的主宰。這就叫“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對這三條原則高度重視,不但“持而寶之”,并且還指出:如果“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倘若棄置這三條原則而不顧,不經過周到細密的思慮,沒有認識事物的規律,反而魯莽行事;不“愛寶其神”,不立足于節儉,反而擺出德廣財厚的架勢,“嗜欲無限、動靜不節”;那就是取死之道,其必然陷于絕境而不能自拔。
老子道德修養實踐體現在:一是“見素抱樸”:即內心要抱持、守定自己的本真,外在要表現自己的本性;所謂“本真”“本性”,就是人的自然之性即人的自然之道。這是講內心的修養,即是“抱樸”。內心要守定自然天性,而不使放佚,即所謂“圣人貴精”,要做到形體與精神凝靜為一;能夠解悟“純素之道”,能夠達到形神合一的境地,就是“真人”、具有醇厚的道德修養的人。內心已臻“抱樸”,外在自然“見素”。如果襟懷坦蕩,對他人對外物自然坦誠相見,不會雜有絲毫虛偽、半點機心。二是“少私寡欲”:一個人,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會有種種欲望,這是“人”的自然天性,是自然之“道”在“人”身上的顯現,所以,有欲望存在,是符合“道”的,所謂“食、色、性也”。老子不是苦行主義者,與鼓吹禁欲者毫無共通之處。老子的社會理想是使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可見對于人之有欲望,老子是持肯定態度的。人如能將一己之私念局限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限定在使自己得以自然生存而且又不損害他人利益的范圍之內,非自然生存所必不可少者,雖一毫而莫取,這就算得上是“少私”了。“少私”即私心合理而且有限;自然就會“寡欲”了。“少私寡欲”的要義,就是正確對待自己的欲望,以寧靜恬淡自守自律,既不要以身徇物,更不能因滿足私欲而有損社會、有損他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能做到“少私寡欲”,自然無咎無禍。修養道德的人應該保持其純真,節制其欲望,以寧靜恬淡,樸素自然,來掌控自己的人生。保持純真,就是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不令其受污染,回到嬰兒期的那種天真淳樸、無私無邪的狀態。作為一個人,總是有欲念的,有道德修養的人當欲念產生之時,就會警惕,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非分的欲念,就用“道”的真樸戰勝它;用“道”的真樸來律己,就不會有貪欲之念了,這就是“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三是“不爭”。老子以水喻“道”,他認為,最高的“絕對”的善就像水一樣,利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而且水總是處于卑下潮濕之所,這樣的地方是眾人所不喜歡的,所以水與“道”最相近;老子列舉出水具有的“七善”,修養道德的人如能兼其“七善”,也就具備了“上善”,就成為最有道德的“上德”之人。老子說的“不爭”其實是以“不爭”為“爭”,老子所爭為何物?老子所爭者是“道”。他認為,“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江海為百川所流注一樣。綜觀老子之道德思想,以及關于修道養德種種,皆以他的“道”為出發點,又以“道”為歸要,所以說老子所深爭者“道”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